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55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欧阳修心存天下,倡导学以致用,从事文献收藏、整理和研究,目的是“求国家之治”。因此,为了复兴儒学,他一方面痛斥“千年佛老贼中国”,另一方面黜伪说,“志古明道”,并表现出大胆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  相似文献   
42.
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对韩孟诗派的接受不仅可从个体接受的角度去考察,更须从群体角度认识其特殊意义。推名、唱和、联句、拟作是欧梅群体接受的主要方式;诗歌表现手法和形式技巧、美学风格、创作理论等是其接受的主要内容;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革新诗风的强烈愿望、相似的生命体验和知己之情是其接受的背景原因。  相似文献   
43.
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文字研究者都忽视了北宋诗歌娱乐方面的重要性.尽管晚明及清代的诗评家们曾试图恢复宋诗的声誉,但对宋诗最典型的评价还是重理、好论、尚简.这种特征说的盛行最早可以追溯到严羽的<沧浪诗话>,然而也只说对了一半.它忽略了宋诗不仅仅是押韵之讲义的许多方面,即机智、幽默、天才的构思.  相似文献   
44.
荣斌 《天府新论》1996,(6):95-96
心血与才智的结晶──评《欧阳修资料汇编》荣斌作为我国文学古籍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书局自五、六十年代起陆续出版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一直受到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这是一项古典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程。每一种专题的资料汇编,都堪称该专题的...  相似文献   
45.
欧阳修是宋代的易学名家,一生既辨《易》,又解《易》。他采用问答体,通过选解方式,注重从义理角度阐发《易》经,其方法则是“推天地之理以明人事之始终”;欧阳修解《易》,有比附人事、喜欢议论、主张经世三个特点,可见他对宋代易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从北宋时期社会现实尤其是人们的精神风貌出发,揭示了《新五代史》撰著的现实需求及撰史的动机,分析了该史书的创新贡献与影响,对今天的史学发展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7.
重论欧阳修的文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领袖,但是对他的古文理论,学术界却评论不高,文学史家一直嫌其过于道学化。这其实是对欧阳修的误读。本文将欧阳修置于宋初文学思潮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着重辨析欧阳修反对“诞者之道”的实质,就是要与宋初柳开、石介等人道学化的古文理论划清界限。然后分析欧阳修所谓的“圣人之道”,是指“古圣人”的社会实践。因此,欧阳修的古文理论,与其说接近道学家,不如说“叛‘道统’”更合乎实际。  相似文献   
48.
<和刘原父澄心纸>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以"澄心纸"为线,将叙题、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在吟咏澄心纸的同时,欧阳修对自己的三位挚友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的才华由衷赞美并为他们的不幸发出不平之鸣.此诗怀人、伤时、自叹兼而有之,人生的感慨、个人的遭遇与历史的兴衰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49.
学者们通常从风格论层面诠释欧诗的"温丽深稳",其实"温"、"丽"、"深"、"稳"既能展现出欧阳修诗歌的主体审美风格,也可指向欧阳修在诗美追求、诗艺方式与诗歌语言方面所做出的诗学沿革。欲求开创宋诗新风的欧阳修没有墨守成规,却能够在革故鼎新中找到诗歌沿革的最佳契合点,开创了宋代文学的新体制、新格调。  相似文献   
50.
欧阳修虽位至三公,却没有官架子和官腔习气;他博学淹贯、精通多门,却没有变成"书呆子";他"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却没有成为文阀学霸、"卫道士"、"假道学"。换言之,欧阳修既没有被官场腐化,也没有被道德异化,他始终保持着生命的灵性、敏锐的感性、睿智的理性和丰富的情感,他心态宽容、超越功利、情趣盎然、乐观豁达、生活简朴,其人格具有超越理性和道德的审美性。欧阳修审美人格对于现代人格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