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8 毫秒
21.
《大庆社会科学》2011,(1):159-159
王桂泉、徐海峰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大众化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民族化才能大众化,民族化这个任务不解决,马克思主义就不会为该民族的人所接受,就不能成为他们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它是科学内容与民族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2.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民族形式和国际主义的内容”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号召创造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样的一个文化和政治命题在延安文艺界引起了热烈讨论,并很快扩展到重庆、香港、桂林、上海等地.时隔70年后回顾这场讨论,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实践及中国现当代文化走向的基本判断,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3.
本文描述了四十年代“国统区”文学从“通俗化”、“大众化”到“民族形式”倡导的发 展过程,探讨了四十年代文学“民族化”倡导产生于抗战需要和战后复杂的国内政治矛盾的社会历 史原因,并着重分析了这种政治背景下产生的“民族化”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困难,以及“民族化” 理论的消解方式。  相似文献   
24.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是抗战时期我国文艺界关于文艺理论的一次最大的论争。今天我们应该全面地、历史地来评价这次论争。这次论争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关于延安文学民族化、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文学在沟通新文学与大众尤其是农民的关系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延安作家在有意识构筑民族化文学时,存在着明显的偏颇,这同时也影响了延安文学正常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对延安文学相关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进行了评估和反思。  相似文献   
26.
地域文化包含多方面因素,但建筑业内外人士常把建筑的“地域性”简单地“风格化”。当建筑的地域性脱离了它实际上的根本形成因素,而单单抽象成一种既定的风格,只能依靠所谓的审美批判来选择。文章探询建筑地域性的多方面内涵,避免简单风格化的表现,并将它应用于实践中。  相似文献   
27.
作为政治话语的“民族形式”落实到文艺界,既包含一般理论问题,又包含具体的现实诉求:以理论上的“民族形式”指导实践,为创作提供具体方向。十七年时期,以《梁祝》为代表的民族化典范之作,从表面上看是对“民族形式”的延续,实际上完成了西方形式的运用与再创造。对“民族形式”理论下的创作实践进行问题谱系的延伸,有助于我们反思“民族形式”这一范畴的现实意义,为重新认识十七年时期艺术发展的现代进程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28.
在“民族形式问题”上,无论是对于五四新文学还是旧形式的认识和评估,胡风和左翼同仁均表现出了如下差异:胡风的理论偏激和失当主要属于认识或理论视野的局限,而左翼同仁的理论偏差则主要来自意识形态的策略操作。双方所代表的“大众化”理解和“现代性”逻辑都可以从毛泽东的论述当中找到根据。胡风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创获仍然围绕着“主观战斗精神”这一核心。“民族形式问题”论争拉开了胡风事件从“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的序幕。  相似文献   
29.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从现代文学思潮和几次大的语言论争入手,考察和探究了百年来伴随着社会政治进程和文化运动的嬗递,现代汉语所走过的坎坷路途及其历史阴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