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2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14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82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山神》是彝族青年影视剧作家克惹丹夫的代表作,也是凉山彝族作家自己创作,被搬上荧幕的第一个电视文学剧本。本文就《山神》的人物塑造、结构特征,以及所揭示的彝族文化精神内核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和论析。同时,对克惹丹夫已取得的艺术成就作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2.
西南民族地区乡土知识是当地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地特有的课程资源.以彝族乡土知识为例,将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有助于传承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师生乡土情感和民族情感,推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特色发展.西南民族地区乡村课程建设面临着整体条件较为落后、乡村教师课程素养亟待提升、乡土知识合理性遭受质疑等现实挑战.因此,要加大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的宣传力度,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明确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的具体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融入方式,立足乡土特色提升教师课程素养,建设乡村课程资源库,从而确保西南民族地区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113.
刑事和解的理念与价值已得到学者和实务界的普遍认可,不少国家都结合国情建立起适合本土司法实践的刑事和解制度。本文构建起一对分析模型,即纵向三角结构的权威模式和横向线性结构的协作模式,对凉山彝族地区的刑事和解运作——德古调解和检调对接进行了考察,指出德古调解是典型的协作模式,而检调对接属于权威型和解模式。德古主导的刑事和解实践与2012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和解制度存在不少冲突。从长远来看,应通过修法允许德古调解对国家制定法的适度背离;近期可操作性的办法则是从刑事和解程序和效力等方面消弭德古主持刑事和解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4.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 ,生存发展环境艰难 ,经济基础薄弱 ,加之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 ,造成凉山彝族女童入学率低 ,流动率高 ,学校办学效率差 ,办学类型单一 ,教学形式僵化。因此 ,必须结合实际 ,不断优化彝族女童教育的社会环境 ,加大经济投入 ,实行多种办学形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并且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一批彝族女子班 ,提高彝族女童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15.
凉山彝族毕摩宗教仪式除了独特的宗教和文化特性外,还具有其他传统教育类型无可替代的教育内涵和功 能。凉山彝族人正是通过这种集体性的参与,深受演绎场域的熏陶,保存和丰富着村落的集体记忆,增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凝 聚力,同时也承继了彝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6.
沙平 《老人世界》2010,(5):14-16
李彩凤,一位年已67岁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老奶奶。而这位农民出身的彝族老奶奶却有着许多头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间文化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17.
随着历史的变迁及民族的迁移,永仁县如今形成19种民族居住的大家庭。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多种多样的宗教信仰,保持和发扬了地方特色和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勤劳智慧的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孕育出了永仁灿烂而丰富的民族文化。直苴彝族赛装节、方山风景区、彝绣、苴却砚誉省内外,具有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8.
本文以凉山地区彝族少女的成年礼仪“换童裙”为例,用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加以分析,以见出彝族成年礼仪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9.
民族地区宗教生态问题发生的实质,并不仅仅是外来宗教与民族传统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宗教的传承和创新问题。当代滇南地区苗族宗教的发展及其变迁的事实表明,宗教的几度转型及传统宗教信仰的回归,以及给苗族社会和文化的稳定发展带来的动荡和冲击,实质上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如何对待和理解外来文化和宗教的传入与融合的问题。就当前苗族文化与宗教发展的趋势而言,信仰自觉的正确把握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滇南苗族地区宗教生态平衡与否反映出来的宗教问题,已远超出了宗教信仰自由与否的宗教理解。  相似文献   
120.
火把节古称"星回节",流行于滇、贵、川等地的彝、白、汉等民族之中,一般在六月下旬和十二月下旬举行,节日的意义在于以此标志新年。有学者认为,火把节与星回节来源不同。但联系彝族历法中"一年两截"制遗迹和彝族传统的恒星观测法,可以论证这两个节日习俗有共同的原初本质和古老渊源,从文化积累角度看,"星回"是"火把"的底层。火把节起源研究启示我们,中国民族学研究应注意"高文化"问题,重视文献、文物资料对于民族文明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