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86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37篇
人才学   21篇
丛书文集   215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571篇
社会学   148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正中国著名作家王蒙与日本创作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前不久以"赠给未来的人生哲学——凝视文学与人"为主题,展开书信对谈。这两位年过八旬的著名作家,对当下的青年人身处的互联网环境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些年来,王蒙曾在不同文化场合谈到了网络时代对于信息传播、对于人  相似文献   
32.
静坐思过,总发现似乎有什么无形的东西在心头鼓噪着自己,是不快乐吗?那快乐又是什么呢?细一想,快乐是一种心情,这无形的东西原来也是一种心情。心情就是一种状态我们常说,有心情、没心情。有心情的时候,看天天高,看海海蓝,看云云白,看花花红。没有心情的时候,忧虑、烦躁、苦闷、恼恨、悲伤、寂寞便纷至沓来,侵袭我们无奈的身心。  相似文献   
33.
34.
自从北京发布限房令后,北京户口在外来买房者眼中变得"一票难求"。在这种形势下,一股"卖婚"的风潮迅速在北京蔓延,卖婚者通过闪婚的方式帮助购房者取得"房票",之后再闪离,然后从中收取不菲的劳务费。岂不知,在这种"卖婚"的背后,被一段突如其来的婚姻套住者,也大有人在。他们出卖的不仅是自己的婚姻,还有灵魂,是他们亲  相似文献   
35.
王平 《现代妇女》2013,(12):103-10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设计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文化,更是本身的行为和素质对同学们灵魂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高校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作风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如果是消极的,那么对学生人格培养是不利的;如果是积极的,那是对学生富有宝贵财富的。高校教师作风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是无限的,却又是难以鉴定的,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从而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36.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古代波斯帝国后,将之付之一炬,其都城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遗迹现位于伊朗南部。令人惊讶的是,残垣断壁上的雕像中竟然没有任何有关战争杀戮的暴力场面:雕刻中有士兵,但他们不是在作战;有武器,但剑未出鞘。大部分石刻表现的是各国人民和平共处、互赠礼物、友好交谈。在那个以野蛮著称的时代,波斯波利斯可谓是一个文明的大都市。  相似文献   
37.
程辽 《东西南北》2009,(10):78-78
吉普赛人说,“时间是用来流浪的,身躯是用来相爱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而灵魂,是用来歌唱的。”  相似文献   
38.
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 ,说明卡约文化墓葬出现的诸多丧葬习俗 ,均源自当时人们的灵魂观念 ,并由此产生了各种丧葬礼仪  相似文献   
39.
长久以来,不论是读者接受还是学者研究,人们作为文本接受者关注的焦点总是小说中的主角,而往往忽略了次要人物的形象与特质。在犯罪小说中这种现象尤为显著,主人公紧张的作案过程及心理活动,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接受者的心绪,以至于几乎完全遮盖了"次恶"形象的气质与光芒。作为中俄犯罪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太阳黑子》和《罪与罚》在成功塑造了犯罪主人公典型形象的同时,也将"次恶"形象的独特气质与生存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作为城市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对社会、城市清醒的认知,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残酷阴暗面,回望自己犯下的过往罪恶时所表现出的挣扎与彷徨、忏悔与赎罪,同样意义非凡,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相似文献   
40.
明清之际诗歌中的"牡丹"意象普遍具有沉痛的时代烙印,与特殊的士人心态紧密相联。首先,与传统牡丹诗往往给人以歌舞升平、富贵美好的感受恰好相反,它被赋予了"故国"的象征意蕴,常常唤起诗人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痛楚与繁华易逝的悲伤。其次,因其"故国"的象征意蕴,它还能使诗人重温旧梦,暂时忘怀现实的痛苦,获得片刻美好的体验,成为诗人"借以娱目肆志"的灵魂遁逃之所。再次,在象征富贵繁华的基础上,发展了象征内在人格精神之"富贵"的全新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