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04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以对构成犯罪的各要件分析见长,但综合不够,动态研究欠缺.从动态角度研究犯罪构成非常重要,从理论角度看,它对统摄诸如形态论、转化犯等问题有意义;在实践方面,对准确地定罪量刑也有重大作用.这可从方法论、总论、分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2.
在刑法研究领域,共同犯罪永远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文章对胁从犯、共犯过限、聚众犯罪,涉及共同犯罪诉讼时效的中断、二次修正的犯罪构成等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33.
刑讯逼供的产生原因很复杂 ,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于 :刑事立法所确立的犯罪构成理论使得自白必要主义成为可能 ;现有的犯罪研究理论对刑事司法的导引功能较为不足 ;刑事诉讼立法价值取向只注重当事人权利的存在 ,而忽略了权利的保障和实现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强调客观真实使保障人权的程序价值衰退。从现实的期待可能性出发 ,对刑讯逼供的控制只能采取临时性的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34.
犯罪构成要件的变动,是由立法引起的,根源却在于社会的内在驱动。基于既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刑法社会学的角度,具体论述了社会控制的需要与犯罪构成要件的扩张问题。  相似文献   
35.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大量境外投机资金进入,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通过借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刑法对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打击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尽快设立非法结汇罪遏制境外投机资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6.
在法院能否变更起诉指控的罪名以及如何变更起诉指控罪名的问题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立法上的差别和理论上的分野.我国目前在程序设计上对法院的罪名变更权缺乏制约,理论界提出的种种改革方案也都值得商榷.我国罪名变更制度的建构,应当立足于我国特有的法文化传承和法治土壤,应当建立以四要件犯罪构成模式为基石并与诉因制度相整合的"诉因制度本土化"模式.  相似文献   
37.
我国刑法理论在讨论犯罪之间的界限与区分时存在一定问题,或仅从犯罪构成上做简单比较的一般性区分,或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应当讨论犯罪之间界限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犯罪之间的界限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能准确地划清犯罪之间的界限,就不可能准确地区分此罪与彼罪,从而不能正确地定罪与量刑。在研究犯罪之间的界限与区分时,首先确定在何种特殊场合两罪界限模糊难辨需要加以区分,然后通过比较两罪的构成特征找出在哪个或哪些构成要件要素上存在根本区别,抓住这些根本区别进行分析论证,最终得出两罪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38.
论转化犯     
转化性犯罪是刑法中一种普遍性现象,转化犯作为刑法的概念范畴为我国刑法理论学者首创.但是,各刑法理论学者对于转化犯的概念、特征及犯罪构成情况观点不一.转化犯不仅是我国刑事立法上概括的理论范畴,而且还是一种客观的犯罪事实现象,更是一种独立的刑法罪数形态理论体系,它有自己概念、特征、类型等基本范畴.我们的理论研究者不应该只是把它放在一种既定的规范解释层面来看待,更应该从罪数形态的理论模型来给予关怀.  相似文献   
39.
40.
田旭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5):200-209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视域具有局限性,其以行为人为中心,功能在于确证刑事不法。"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唯一依据"的观点只在行为人主动实施犯罪时成立,当行为人被动实施危害行为时,是否成立犯罪还需要考察他人行为(不法侵害)的影响力。正当防卫引入了与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对抗性的新事实因素,发挥的是消解犯罪构成证立之不法价值的功效,否定的是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本身。二者依托的事实可以同时存在,但因各自代表的价值具有冲突性,前者关注的事实不可能被融合进犯罪构成的作用领域内。二者应当在整体层面经交互作用共同承担认定"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