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负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玉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分支。“玉”熟语中包含许多用玉来比拟财富、美德、才华和容貌的用例 ,使这种特定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试从这几方面加以分析 ,来审视汉语熟语中蕴涵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52.
昆仑山,乃亚洲脊柱,被誉为万山之宗,是东方神话的源头。几千年来,有关昆仑山的神话传说一直激荡着东方大地,也激发着人们无穷的想象力。如果这是一部旷世奇书,那么,昆仑玉就是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篇章了。早在7000年之前,就有一条古玉石之路从昆仑山的两侧蜿蜒而去,那条美玉之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都是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文明之风就从那里呼啸而过。  相似文献   
53.
张群 《华人时刊》2012,(12):56-59
与殷志强先生相识,纯属偶然。一次在南京大学出版社谈书时,学术图书中心主任杨金荣编审与我谈起一个人,他就是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中华玉文化中心顾问殷志强先生。并送我一套3册近期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玉文化丛书:《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鉴玉甄宝——中国历代玉器鉴定通则》、《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品读之中,感觉增长了不少知识。特别是《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激起了笔者采访他的欲望。  相似文献   
54.
夏商周的玉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最早开创时期,文章力求通过金文字中玉部字的本义分析,来证明这段时期尤其是周代是中国玉文化的奠基和初步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55.
先秦时期,玉的审美价值不仅得到了较为系统地发掘,而且已经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现了政治化、宗教化以及道德化的发展趋势。先秦时期的玉崇拜,不仅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烙印,而且融入了中国文化体系之中,深刻影响了后世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6.
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和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区分概念,带有明显的现代性和精英主义价值色彩,需要给予后现代和后殖民立场的批判和改造。以符号媒介产生的年代为尺度,重新看待中国文化传统,把汉字记录的书面传统视为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以来的神话思维视为大传统。这样的重新界定有助于学者走出千百年来形成的文本中心主义束缚,打破"文明/原始"的二元对立窠臼,充分利用人类学和考古学给出的新知识,重建具有深度的整体文化观。通过大传统的再发现,去认识文字小传统的所以然。  相似文献   
57.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厚的精神内蕴.玉是神权、皇权的象征;玉还是传统美德的象征;玉具有广泛的修辞效用.透视围绕玉生成的古典审美意象与审美心理,进而揭示玉的文化蕴涵,解读玉的文化意义,以期达到对中国人的某些集体无意识的历史文化心态作进一步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58.
文学家曹雪芹以玉文化为灵魂,以“玉神、玉德、玉美”的思想为基调,以“玉的人物形象”演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弘扬和传承了历史悠久的玉文化,成为玉文化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59.
《段注》通过对《说文》玉部字的阐释,揭示了被人们视为珍宝的玉的内质美、玉所具有的人格象征意义和以玉为信物的符瑞特征与装饰功能。  相似文献   
60.
冯玉雷在国内神话小说创作领域有较丰富的艺术实践,同时,作为一名神话学学者、杂志主编和文化产业人员,他一直从跨学科路径拓展神话对象,搜集地方神话和历史传说,同时关注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注重神话创意,积极发起“新山海经书写”等社会活动,与海外汉学界有着许多互动。围绕冯玉雷所从事的神话与神话主义写作、学术研究与期刊编辑、神话创意这三个领域,以他的实践作为案例,从不同维度探讨当下学界研究神话主义写作和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问题,可以看出,激活文物中的深厚意蕴,创作出既有悠久文化根脉,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对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