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先秦诸子百家皆欲以其学说影响于政治,而当时政治的集中表现就是“帝王治道”。在古代,“帝王治道”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大概念,它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并非为孔儒一家学说所包揽,而需要诸子百家对之加以补充和丰富。《老子》一书是先秦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作,从思想的倾向性来说,《老子》的立场常常与儒家相对立。《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其反向思维恰恰可以弥补儒家的缺失和盲点。本文从“以道修身、以道治国、权谋思想”三方面论述《老子》一书中的帝王治道思想。  相似文献   

2.
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论语》成为众多成语的来源,这些成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少来自《论语》的成语集中体现了"仁"的内涵。文章通过分析《中华成语大辞典》所收录的来自《论语》的成语,从"以仁待人"和"以仁律己"两方面,阐释了"仁"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修身方面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儒家学派的三位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对《诗经》都有深刻的研究,但三家用《诗》、说《诗》的角度却不尽相同:孔子着重从道德教育角度以兴说《诗》,孟子注重从辩难角度以意说《诗》,荀子则擅长从修辞角度来阐述《诗》的文学价值。三家说《诗》不同之最大原因在于时代赋予的命题不同。  相似文献   

4.
朱熹"以《诗》说《诗》"诗经诠释学美学的基本原则正是建立在对"以《序》解《诗》"辩论基础上的。朱熹以为《诗》是"感物道情"之结晶,所谓"以《诗》说《诗》"就应该是从《诗》所"道"之"情"的方面去把握这种《诗》之"情"。《诗集传》突出了《诗经》文本,充分体现了朱熹的说《诗》风格和创新,是"以《诗》说《诗》"原则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选的一部唱和诗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在唐诗向宋诗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题材内容看,《西昆酬唱集》中的感事述怀诗、咏物诗和言情诗等比唐诗更广泛深刻地描写日常生活,使诗歌更趋通俗化;从艺术功能看,《西昆酬唱集》开启了宋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点;从传承和影响看,《西昆酬唱集》既充分学习和吸收了几位唐诗大家的创作成就,又发展和影响了一批宋诗大家的创作倾向,在“唐音”向“宋调”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 孝经刊误》表达了朱子试图将 《 孝经》纳入其四书学的努力,而从 《 孝经刊误》的后世影响来看,朱子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过,如果考虑到 《 孝经》本来的思想旨趣,我们不能说,朱子的理解有很大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 《 孝经刊误》的文本分析来阐明朱子对 《 孝经》的怀疑和肯定,把握朱子 《 孝经》学的立论分寸,并结合经学史上的有关看法,从一种更为综合的 经学观念提出对朱子 《 孝经》学的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7.
黄裳《书乐章集后》是宋人中唯一为柳永词集所写之《跋》,该《跋》高度评价柳词歌咏“太平气象”的“词史”价值,提出“词人盛世之黼藻”的词学功能观,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杜诗柳词”相提并论。黄氏所作之《演山居士新词序》“以词附诗”、“以诗衡词”,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词的创作与《诗经》“六义”直接联系起来进行理论阐述的词序。此二篇具有筚路蓝缕之功的序跋,沾丐后人甚多,其对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贡献难以漠视。然目前似未引起词学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故有拂去覆盖在黄裳身上的历史尘埃,还原黄氏原作价值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柴德赓刊于《新华日报》1961年6月11日“新华副刊”上的一篇短文《天堂苏杭说的由来》,与其《从白居易诗文中论证唐代苏州的繁荣》的论文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论及柴德赓学术生涯中鲜明的“以诗证史”风格,认为20世纪以来,在刘师培、陈寅恪、邓之诚等大师之后,包括柴德赓在内的一批史家,也都在“以诗证史”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朱介凡先生谚语学研究进行探索。表彰他随时采谚,坚持谚语学研究60年,完成500万字巨著《中华谚语志》,可贵的治学精神;以史证谚,以俗析谚,以境议谚,以谣论谚等独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闻一多的学术经历来看 ,《庄子》实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不但在论文中、在教学活动中对《庄子》的文学性、哲学性给予独到而深刻的评价 ,而且从校释的角度对《庄子》中许多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因为对《庄子》的重视及热爱 ,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到《庄子》较大影响。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他对庄子的态度也有复杂的一面。闻一多的《庄子》研究具有丰富内涵 ,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南阳玉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地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江富建 《南都学坛》2004,24(3):118-120
南阳玉文化走过新石器时代的初步繁荣、奴隶时代的辉煌、封建时期的鼎盛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中应该包括有"玉文化",它是对伦理道德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玉匣"与"玉衣"的义项,学界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文物,纠正"玉匣"仅为"盛玉之匣"的观点,补充梳理"玉匣"义项为:1.汉代皇帝、王侯所用的玉制葬服;2.玉制之匣,用以贮藏珍物;3.盛玉之匣。  相似文献   

13.
红山文化以玉器而闻名,红山玉器名称的翻译统一和规范问题也日益成为红山文化对外推介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70多件红山文化玉器及其名称的翻译分类研究,发现红山玉器名称的翻译有规律可循。本文引用费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根据红山玉器的造型特点和文化内涵选用三种翻译方法,搭建出八种翻译结构,以期为红山文化玉器外译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学家曹雪芹以玉文化为灵魂,以“玉神、玉德、玉美”的思想为基调,以“玉的人物形象”演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弘扬和传承了历史悠久的玉文化,成为玉文化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5.
“玉石之路”的布局及其网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伯达 《南都学坛》2004,24(3):113-117
1989年提出的"玉石之路"并非全国性的,而是实指从和田向东专运和田玉的"玉石之路",亦称"昆山玉路"。但在"和田玉路"形成之前,早在距今6000年时已出现了东北、东南等玉文化区的"玉石之路"及其相互间为了交流玉石而形成的玉石之路网络。"和田玉路"成为夏、商、周三代夷玉、越玉、鬼玉等玉石与中原及各地之间的交流途径。西汉武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于是"玉石之路"便被人们遗忘了。宋代"玉石之路"又重新浮现上来,至20世纪后半叶方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近年来,随着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的不断出现,不仅向世人充分展示了红山文化丰富的内涵,而且对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红山文化、探讨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也提供了宝贵资料。红山文化玉器是我国史前时期一个独立的玉器系统,是红山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红山文化玉器认识与研究的状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将有助于我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展开,进而解决红山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原始玉器工艺发展到夏代,开始出现镶嵌、勾彻、浅浮雕和圆雕等琢玉技术,这就使得夏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走向程式化和复杂化成为可能。几何直方的规整形状,出齿、安柄的细部造型,还有线面结合的构图,乃至浅浮雕式的立体纹饰,均强化了夏代玉器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蕴,形成了匀称规整、多样统一、象征表意和凝重神秘的艺术风格,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中国玉器主体审美观念从新石器时代“饰玉”向商周“礼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衔玉而诞”之内涵——论贾宝玉之“玉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 《南都学坛》2006,26(1):40-47
《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诞”的情节设置,显示的是作者对宝玉“人玉合一”的君子形象的巧妙构思,象征的是贾宝玉“有玉之德”的内涵。贾宝玉不仅有“玉树临风”的容止之美,还有“温其如玉”的性情之美,更有“玉洁冰清”的品德之美。作者如此设计贾宝玉怪异的出生,也是在借此强调贾宝玉性格、品德生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其对他的肯定和赞赏。贾宝玉形象寄托了作者改造人生、改造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商代金文中含有量词的21篇铭文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出朋、具、珏、年、品等5个量词,词序以“名词+数词+量词”为常态。含有量词的铭文绝大多数是赏赐类铭文,赏赐物不仅有贝,还有玉、璋、积等。  相似文献   

20.
《周礼》涉及玉器之征收、使用、管理等的职官达40多种。其特点为:玉职官的设置具有体系性,职责具有交叉性,职事具有关联性,职能具有重要性。这并非《周礼》编撰者个人喜好的结果,而是周代礼治下重玉、崇玉风习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