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62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553篇
社会学   2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胡星亮 《学术研究》2005,(12):140-144
“实验剧”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话剧发展的主潮。这场以“实验剧展”为中心而展开的戏剧运动,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深刻影响,但另一方面,实验剧又继承民族戏曲传统进行艺术探索,其戏剧创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2.
从现代性新诗的历史性情境入手,分析新诗创作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极为相似的社会心理背景。 现代主义成为新诗写作的时髦样式,在与本土诗人群及其创作观发生分歧的同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还从地缘角度,即岛国混杂性文化的角度揭示台湾新诗创作显示出的本土方面的现代性,进而探讨目前诗学研究存在的理论空隙。肯定台湾现代主义新诗有其独到敏锐眼光的同时,借助张默的理论揭示其中存在的疏漏之处。结合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个案说明现代新诗对台湾诗人的冲击。最后,提出小说和诗共同开发认识世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3.
孙德喜 《北方论丛》2002,(6):102-104
罗振亚是从创作走进诗歌领域的,读研帮助他从创作转向学术研究.被称之为"学术上的硬骨头"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他的主要研究对象,这意味着他要有迎接难题挑战的勇气,更要他深厚的知识积累、现代的思想观念、灵敏的艺术感知与高超的意识鉴赏力.他以自己的勤奋与扎实攻克了这一难关,从而在学术的大地上耸立起高高的脊梁.  相似文献   
74.
现代主义”与“族群—象征主义”民族理论是当代西方有关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两个主要学术流派。目前已经引起我国学术界注意的安东尼·史密斯是后者的代表人物。“现代主义”民族理论对民族论述的重点在于强调民族的现代性、政治性、市民 (或公民 )性以及其缘起的西欧性。“族群—象征主义”民族理论则注重研究民族的历史性 ,民族的族群基础及其文化特征 ,并且特别强调民族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持久的生命力。两种民族理论的发生、发展及其理论对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加强对它们的研究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5.
魏华 《南方论刊》2006,(10):93-94
西方的现代艺术流派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此起彼伏,让人目不暇接,而理清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对西方现代艺术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将西方现当代艺术分为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三个时期,对重要的艺术流派进行分类总结,梳理了从印象派之后的西方现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76.
陈红 《江西社会科学》2006,(12):201-204
20世纪初,表现主义音乐的出现与整个现代派文艺思潮一样,是由于战争和资本主义大工业文明带来的异化感颠覆了传统经典与规则的神圣地位。其代表人物勋伯格打破传统调性系统的语法而采用无调性的表现手法,继而创造出“十二音作曲法”。这是对“不协和音”的解放,是对传统音乐观念与规则体系的超越,体现了创新是音乐不竭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从现代主义文学和批评本身存在着的局限入手 ,利用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观点 ,阐释这一现象的悖论特征 ,同时分析科技思维模式对现代文学以及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深层影响 ,揭示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不足和新历史主义自身的困惑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8.
高世蒙 《学术月刊》2022,(5):151-160
1930年代,围绕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出现了两个创作群体,即“现代派”诗人和“新感觉派”作家。这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和创作风格上多有交叉重叠。经由30年代文学场的合力构造,尤其是左翼阶级话语的反向定义,它们逐渐被典范化为与现实主义判然二分的形式主义流派,并在此后峻急的政治形势下淡出文学舞台。80年代学界以“现代派”的名义重新发掘“新感觉派”,将其追认为文学史上首个现代主义流派。至此,30年代诗歌领域的“现代派”和小说领域的“新感觉派”成员合流,形成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穆时英为核心成员的“现代派”。在新时期为这一流派清理历史浮尘和正名重建的过程中,或受制于历史遗留观念的影响,或出于意识形态站位的需要,其初始内蕴有时也可能发生位移,形成新的遮蔽。  相似文献   
79.
《华氏451度》是当代科幻小说大师莱·布雷德伯里仅花了9天时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的地下室用计时租用来的打字机创作而成。作品中大量现代主义的象征创作手法的娴熟运用使作品蒙上了现代主义的色彩,为作品的多义性解读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表达方式和加深了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80.
在近代西学东渐而形成的现代与科学话语下,中医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和生存挑战。为争取生存合法性和发展空间,中医界在这场中医存废论争中极力强化其“民族医”身份,试图将科学或非科学、现代或落后的医理之争转化为卖国或爱国、侵略或反侵略的义理之争。医界的论争实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碰撞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