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36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88篇
管理学   3186篇
劳动科学   128篇
民族学   426篇
人才学   684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5573篇
理论方法论   1039篇
综合类   10228篇
社会学   2220篇
统计学   611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271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396篇
  2015年   657篇
  2014年   1547篇
  2013年   1272篇
  2012年   1536篇
  2011年   1809篇
  2010年   1780篇
  2009年   1762篇
  2008年   2296篇
  2007年   1661篇
  2006年   1352篇
  2005年   1394篇
  2004年   951篇
  2003年   935篇
  2002年   829篇
  2001年   776篇
  2000年   654篇
  1999年   322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现代货币主义以对抗凯恩斯主义的面目出现,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为其政策主张的基调,以“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其基本含意是:第一,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第二,货币存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标准;第三,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货币当局应通过对货币存量的控制来调节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的变动,以稳定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32.
小小  欧罗巴 《社区》2002,(20):48-49
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为自身服务的,都能给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这里的几款充满灵性的多功能展示架就很具有现代设计的感觉。“自然——人——社会”为中心的造型设计,给生活创造出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33.
后现代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都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回应。它们是人类从不同层面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果 ,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 ,即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与人的平等 ,强调创新的作用。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旨归 ,即都关注着人类未来的命运  相似文献   
34.
儒家絜矩之道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论《大学》多重“格物致知”一章,然絮矩之道的提出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朱熹为絮矩之道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理论体系,包含政治方面以我为中心的自我调节,经济方面与民同利的关系调节,用人方面举贤授能的机制调节,思维与行为方面推己及人的社会调节。对儒家絮矩之道进行现代诠释,可以在政治活动中进一步发挥主体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能动作用;在经济工作中发展经济,保民富民;在人才竞争中广揽人才,虚怀若谷;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处处以对方为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5.
现代逻辑对文学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中的形式化方法是几乎一切追求“科学性”的文学理论的理想,但是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形式分析各派都没有达到接近形式化的高度。当前,由于发展第五代计算机的需要,在阅读分析中引人了现代逻辑和形式语言学,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研究中的符号化、计算化和公理化方法的发展,这样就使得建立一个文论的形式系统可能性和意义都大大增加了。这是当代文本理论发展的重要契机,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6.
同史诗或纪传体作品一样 ,现代小说可以视为个人传记的变体。自现代主义以来 ,小说叙事从描写人物 (传主 )的行动或行动着的主体转而关注人物的内心生活 ,在某些“新小说”里内在主体也在丧失。小说叙述形式的变化揭示了个人主体性在现代世界的命运。而对叙事可能性的探索或竭力讲出一个故事来 ,则预示着对个人主体性的修复意图。这是关于叙事形式的社会学探讨  相似文献   
37.
近代中国整合中西文化冲突的价值选择模式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的过程。为整合中西文化冲突 ,近代中国先后采取了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中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综合创新等价值选择模式。近代文化整合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 ,在新时期文化建设问题上 ,必须正确处理文化的一元与多元、整体性与可分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坚持走综合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从人类学理论的基础上 ,从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广大背景中 ,剖析了巴金与文化关系中存在的复杂而深刻的矛盾。本文认为 ,这一矛盾的核心在于巴金对近现代文化的追求和他对传统文化某些方面的体认之间的冲突。他试图解决中国现代的文化问题 ,但这一努力又受他自身文化禀承的制约 ,这就使他在中国近现代文化进程中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39.
现代远程教育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将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不仅可能,而且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0.
成德宁 《南都学坛》2006,26(6):96-10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也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变,出现许多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工业化国家迅速调整其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重新强调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并致力于开发先进制造技术。中国在发展制造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也具备良好的制造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制造业应瞄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一是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二是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三是制造业的柔性化发展;四是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五是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要提高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体系、完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信息化帮助工业化、积极推广建设工业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一种完美的共生体系,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