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3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415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51.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全人类讳莫如深的话题,为了避开这个黑色的禁忌词语,古人在语言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委婉替代词。“死亡”替代词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成为了社会文化的镜像,它与社会等级制度、丧葬星象及鬼神宗教等文化现象休戚相关并互为影响。它的运用不仅避开了直言死亡禁忌的尴尬,而且符合礼貌得体原则,在社会交际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2.
本文通过时中介语特征理论于研究二语习得中功能语类习得顺序的讨论,在中介语特征理论框架下,探讨二语习得中疑问句式的发展规律,认为二语习得者通过习得某些词汇形态特征,进而逐渐熟悉语类特征,从而成功习得句法层面上的某些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553.
在青海汉语方言中,有些代词的指代能力极强,没有明确的分工,词义极为复杂,语法功能灵活,形成了特殊的“万能代词”现象。文章对西宁地区的“那个”、循化及同仁地区的“什么”、门源地区的“啥子”三个代词从词义和语法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54.
语言不仅是一种结构,而且是一种行为。为了解人们在说话时实际做了什么事或达到了什么目的,需要首先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本文针对奥斯丁的“动词分析法”、西尔的“意图分析法”和里奇的“语义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言语行为应划分为“陈述性”、“指承性”、“疑问性”、“表情性”、“宣告性”等五大类别,并相应设计出既从语义层面上进行解释,又在形式上“看得见摸得着”的新的语义表现式  相似文献   
555.
《阅读与作文》2008,(4):37-41
一、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的定义及种类 1.助动词的定义 助动词本身没有实际意义,它不能独立构成谓语,它帮助动词构成谓语,表示时态、语态或构成否定及疑问形式。常见的助动词有:be,have,do,will等。  相似文献   
556.
在吕叔湘先生对近代汉语三身代词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现代汉语代词语义所指分析理论和方法,对近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实例说明代词的本用与活用以及这些代词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557.
作为“现代人”我们最应当具备的品格是什么?也就是说,现代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更有意义?对这一人人都关注却又都说不清楚的疑问,孙正聿教授最近出版的一本“小书”——《超越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给我们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558.
张俊阁 《兰州学刊》2007,(8):207-208,87
明清山东方言中表示第一人称复数的代词有"咱(偺/喒)"、"咱们"、"俺"、"俺们"、"我"和"我们"."咱(偺/喒)"、"咱们"主要用于包括式;"俺"、"俺们"主要用于排除式;"我"和"我们"排除式的用例多于包括式的用例."咱(偺/喒)"、"咱们"与"俺"、"俺们"之间这种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对立在北宋末期就已经形成,它是汉语自身包括和排除观念表达的需要,是汉语自身词汇和语法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金、元时期阿尔泰语对汉语包括式和排除式这一对立的语法范畴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催化和巩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9.
替代词one(s)在英语中是最常见且又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几方面着手,归纳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60.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但是,1997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使得香港金融业受到重创。当时香港刚刚回归,因而有人发出疑问:香港还能保持其璀璨魅力吗?东方之珠是否依然光彩夺目?作为香港经济“晴雨表”的金融状况更是备受瞩目。值得国人高兴的是,仅时过一年多,1999年,香港金融已开始从金融风暴的影响中恢复过来,2000年更是加快了步伐,市场信心日见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