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3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415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本文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先秦能代表上古时期语言面貌的十一部经典著作,逐个分析其中出现的“尔”字,并对其用法做了详尽的考察和统计,同时整理了“尔”字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562.
大同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用于亲属称谓词前可表单数意义,本文描述了这种现象,并从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这种用法主要是受汉民族传统文化中“谦卑亲疏”、“尊人抑己”思想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563.
罗红昌 《学术交流》2012,(1):142-144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单数形式可以在不用连词的情况下并列连用,但是也有限制条件:1."你我他"可以并列连用,但是"他"不能放在中间。2."你我"、"我你"可以并列连用。3."你他"和"我他"不能并列连用,除非加上连词。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来体现了汉语的特殊性,但是在更深层次上却是由语言的普遍认知结构决定的,尤其是认知域和象似性。  相似文献   
564.
古汉语主谓间"而"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学者对古汉语主谓间的“而”字有多种解释 ,虽都有一定道理 ,但都存在不足。从历史发展看 ,这种“而”原是个复指代词 ,在上古汉语右行结构和复指淡化的作用下 ,逐渐变成单纯的不承载任何意义的连词。由于“主 +而 +谓”可以使用于多种句法位置 ,一部分“而”分化为假设、转折、承接等连词 ,也有一部分仍是单纯连词 ,成为上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565.
语境和交际目的的多样化派生出了疑问句的其他功能及疑问句法变体。兼有非疑问功能的派生形式和原生疑问形式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在具体的语境中 ,发问人所选用的话语形式是发问人将交际的相关因素结合起来而得出的一种发问形式。同一个发问命题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发问形式  相似文献   
566.
由于汉英代词系统的差异,中国学生的英语代词使用有独特倾向性。实验表明,不同层次学习者在代词使用策略和偏误类型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理解学习者的阶段习得特征有助于探索高效的代词教学法。  相似文献   
567.
古汉语中偏指代词"相"的使用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韵律句法理论,对中古汉语中使用普遍的表示偏指的"相"字作了分析,指出"相"字结构的使用是为了使语义重心出现在句子的普通重音位置上,即把已知的熟悉的宾语省略,使动词的语义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568.
汉语“是” ,像英语“tobe”一样 ,不是一个普通的词 ,而是集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本在”(“事实求是”之“是” ,类似“道”的概念 )、“存在”(判断 )、“存在者”(体现为指代词 )三义于一身的语言形式。“是”从产生起就有判断性 ,它发展为判断词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69.
俄语中指示的确定语义要通过指示词和伴随手段的共同指涉才能实现。就指示词本身而言,它是一个语义综合体,包括指示性、语境依赖性以及主观性等诸方面的因素,并且在语篇中以其各种性能承接语句,使其在照应过程中完成对语篇的组织。在指示词的范畴中,指示代词是最常用的确定语义的表达手段,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使用频率上,而且还体现在它们多种多样的功能上。  相似文献   
570.
许伟  罗玮 《学术探索》2014,(2):15-21
空间社会学在后现代的思潮中产生,引导了社会学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空间转向,其最终目的是利用空间的方法将微观与宏观,能动与结构进行融合,进而实现空间、时间、社会三元化视角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目前主要面临的困难在于从哲学思辨层次向实证层次的转向,以及如何将时间的维度纳入空间分析中来。空间社会学未来的发展将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空间分析模式和更加广阔的时空社会学研究远景。本文从理解与超越两个部分论述空间社会学,对空间社会学晦涩的理论进行解读,试图对空间社会学的超越性发展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