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神思说"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神与物游"说、"虚静"说、"杼轴献功"说等组成。"神与物游"说阐述了心物交融而后生文的道理。所谓"神与物游",就是指内心世界与外在事物相互交流无碍的一种状态,其实质是情与境的结合,而这两者的结合,促发了文思的涌出。"虚静"说讲的是作者构思时所应具备的一种心态。"虚"、"静"两语得自道家。虚则能纳,静则能照。  相似文献   
42.
王先霈 《云梦学刊》2005,26(5):75-79,91
神思,就是神化之思,入神之思,神来之思。神思作为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动作,主要表现为三层涵义,即:神思的过程,就是处理心物关系的过程;虚构性;强烈的情绪性。文艺创作中艺术想象的最佳境界,是在随意与不随意之间的游移。  相似文献   
43.
神思”从创作思维、构思、想象、作者创作心智结构、创作心理活动等不同角度集中体现了创作主体性 ,从而确定了“神思”的本质和特征 ,在“神”之“思”和“思”之“神”两方面突出了作者与非作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形成了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 ,构成了“神思”型的创作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44.
刘勰继承《乐记》的传统观点,认为艺术思维的发生是由于心的感物而动,但他更突出了“情”的因素,并阐明了心和物的双向互动,以及心物应感的自发性(无意识)。他认为诗赋的构思是以情为核心的,旨在营构艺术意象,使情感具有审美形态,营构的过程中要求心物交融,即所谓“神与物游”。“虚静”是构思时的最佳心理状态,又与“养气”相关。刘勰认识到从意到言是质的转换,言意矛盾是艺术思维在传达阶段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45.
《决策探索》2014,(5):44-45
朱忠宝,河南省原阳县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忠宝文化艺术院院长,著名书法家。系国家中医药专业外语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委员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46.
“神与物游”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精论要语。刘勰的“神与物游”之“游”涵盖并发挥了“游”字的原始义及诸多引申义 ,并深得前人“游心”的妙处 ,发展了庄子的释定 ,把它作为一个文艺范畴的概念来理解和运用 ,将“神与物游”这一主旨自然而牢固地贯穿《神思》全篇 ,同时也展示了其自身特有的灵活而丰富的旨趣  相似文献   
47.
在中国古代哲学“名象观”和西方现象学意义观的启发下 ,说明在语际转换中保证译文语符中在场意义出现的同时 ,也要开通通往不在场意义的道路 ,才能在译文中保持原文意义的丰富性和生成性 ;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化境说”的命名方式也分别类同于中国文论中“赋”、“比”、“兴”的命名方式 ;译者进入的是“神思”状态 ,还原的是原文的“第一自然” ,而不似西方文论的“想象”那样打造一个有别于原文“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 ,这样译文取得了对原文的有机“化通”。  相似文献   
48.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着重讨论了写作的构思、风格、结构、修辞等问题。刘勰将《神思》称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列置全书“下编”创作论的开始,由此见出该篇的纲领性质。《神思》篇历来备受瞩目,总体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神思”与“灵感”之关联,与“物”之关联,与“想象”之关联,与“虚静”之关联,与“写作主体素养”之关联的探索;对“神思”篇辨疑、考释;对“神思”篇美学意蕴的开掘;对“神思”篇于《文赋》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作阐扬等方面。本文将众家研究成果一一梳理、分析,以期全方位把握《神思》涉及的相关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参阅资料。  相似文献   
49.
刘勰以“神思”为代表的创作构思论与柏拉图以“灵感”为代表的创作构思论,既有类同性也有差异性。类同性体现在二者都带有神秘的理论色彩,强调作者情感的重要 作用;差异性则体现在二者对创作构思来源、创作构思前作者主体的状态、创作构思过程中作者主体的状态等问题的认识有所不同。这也反映出中西文论在审美上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50.
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文艺"神思"理论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但"神思"基本内涵的确立则在晋宋之际已为庐山僧团所完成,宗炳及其师慧远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以佛教徒身份对"神"认识的深入,增强了对物象的"理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造型艺术的实践,加强了对"象"的认识,又通过晋宋之际佛玄儒道的大融合,在艺术实践中体会出"神思"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