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59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21.
《国朝诗人征略》是张维屏在嘉庆、道光年间所著的大型诗话汇编。张维屏的诗歌理论,没有专门的结集著作,只是散见于《国朝诗人征略》中,通过对《国朝诗人征略》中张维屏辑录的评语以及他本人撰写的评语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张维屏的诗歌理论主张:一是坚持"经世致用"的选诗观,体现在对"诗人"概念的拓新和对诗歌题材的选择上;二是标举性灵,肯定"真性情"、主张"诗中有我"、强调"学力";三是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22.
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那么,什么才是写作及写作教学的本质;写作教学又怎么才能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基本写作素养的  相似文献   
23.
24.
三曹对儒家文学观念既有继承,又有新的拓展.其继承的是儒家政教文学观,其新拓展的是审美文学观.后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个体情感的抒发;二是追求华美的文采;三是对诗歌声律等创作技巧的倡导和实践.总体上对文学持审美观照的态度.三曹的文学观念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捩作用,对于后世的文学观念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5.
清朝建立后,本着加强思想专制的目的,确立了定朱学于一尊与大兴文字狱并行的文化政策。与此同时,明代遗臣在追寻旧朝覆灭原因的过程中,普遍察觉到前朝政治的软弱乏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咎于理学性格的虚浮疏阔。若要彻底革正宋明理学的玄虚之病,就必须使学术朝着原始儒家的方向复归:在内容上,不能再纠缠于本体心性的繁杂辨析,而应尽力向现实关怀靠拢;在形式上,亟需挣脱滋养空言的语录之学,回归到深具致用精神的经学上来。其哲学表现,即是气本论思想的大举复兴,并从“气质之性”出发对人的自然情欲给予充分认肯;在学术方法上,极力探索经义训解与“质测”实证的有机结合。总之,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清初儒学重整运动都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既是宋明理学的总结扬弃,又是乾嘉朴学的滥觞所出。  相似文献   
26.
王钰 《决策探索》2014,(10):68-69
中国人对于商业和对外贸易的观念历来与西方迥异:欧洲国家重视的是经济利益,为此,他们乐于进行任何有利可图的活动;中国则是将农业作为国之根本,历来不鼓励商业的发展。当近代欧洲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并不断加速,工业化将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当时封闭且不易接受外来事物的中国人丝毫没有意识到对外贸易的重要性,闭关锁国的晚清政府拒绝开放,国力逐渐落后于西方,进而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在这种局势下,经世致用的思想又重新受到了士人的重视,他们开始意识到,当时的中国已多有不及西洋之处,应取法于人。甲午战争后,制度改革的主张更是受到了士人和官员的响应。  相似文献   
27.
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派,针对明末的政治黑暗和学术空疏,讲学议政、急当世之务,提倡学以致用。东林学派开创的经世致用学风,对整个十七世纪的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8.
陈宏谋是清代广西籍著名的清官、宰相、历史文化名人,今年是陈宏谋诞辰300周年。本文对陈宏谋在继承顾炎式经世致用思想基础上,在经学研究和居官生涯中的务实思想的内容、形成原因,历史评价三方面作了认真论述。  相似文献   
29.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一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冲突、比较和选择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冲击无疑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滥觞于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却是中国文化及法文化嬗变的内在动力。受这一思潮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在救亡图存的大旗下,不同的政治派别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宣传西学,实践着自己的文化及法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30.
中国古代文学,简而言之,是中国古代文人社会、人生态度的反映,一是对政治的态度,一是对生活和做人的态度,它们是相互统一的。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促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条清晰的发展轨迹,一是经世致用的文学,表现为对道德、政治理想的建构,“六经”是其源头;一是以《楚辞》为先祖的抒情风格派,表现中国古人对个体人性的净化,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明白于此,我们对《诗经》中的“雅”“颂”部分、对汉大赋,才会给予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