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07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66篇
人才学   3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23篇
理论方法论   129篇
综合类   1217篇
社会学   205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基于目前阻碍人工智能发展的各种因素 ,提出了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逻辑问题 :非确定性推理、形象思维和常识问题。指出这些逻辑问题是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西方经典社会变迁理论及其本土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经典社会变迁理论是古典社会学发展时期社会学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探索 ,是西方社会转型期的产物 ,对西方当时及其后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产生过积极影响。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也具有一定启示。本文拟对这一理论及其本土启示作粗略疏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在计算机自适应测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项目反应理论IRT(Item Response Theory)以强假设为基础,具有经典测试理论(CTT)所没有的众多优点,是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新突破.本文介绍了IRT的特点,以及基于IRT的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omputer Adaptive Test)工作原理、需要解决的难题以及相关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经典是对宗教一政治语境中的"经典"的一种移用,但文学经典因移用而来的神圣化之原初语义遭遇了当代祛魅,由此嬗生的"经典消亡"论,其实质在于对文学价值的怀疑或搁置.祛魅的文学经典不再神圣,但却将作为价值基准而持续在场,因此经典并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悠久,各种人才智慧的学说纷呈,而人才智慧的典范更是举不胜举。中国是一个智慧大成的民族,人才智慧的经典案例,让人拍案叫绝,下面精选几例,供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儒家经典诠释方法论,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良知”,去与经典文本意义中体现出来的圣人的“良知”相交融。从了解经典文本的符号意义,进而了解经典文本意义中的“理”,最终达到对于圣人“良知”的体悟,实现自己的“良知”。  相似文献   
17.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前后的翻译文学经历了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一个特殊过程。五四前(1898年~1919年),文学翻译的目的往往是借鉴外国的思想和文明,“思想启蒙”和“消遣娱乐”成为当时文学翻译的选择规范,形成了保守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静态经典性;五四后(1919年~1927年),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文学改革”和“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成为翻译选择的主流,译作竭力充分表现原文,形成了改革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动态经典性。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学史上的创作者与批评者都习惯将集句创作比喻为文本补缀的艺术,这为二者的理论比较提供了基础。集句倾向于采择具有公共性的文本材料,所谓“公共性”一般只能依托于文学经典。这使集句本身带有文学追忆与经典崇拜的性质。集句作为一种写作,形式上是文本的转移与组合,但又不止于此,这一过程还包含着意义的重新“赋予”。换言之,集句创作者是在进行文学的再生产。每一次再生产,都使原先的经典文本或多或少发生了意义上的转变。因此,看上去仅仅是文本游戏的集句诗,实则也是在探索语言、文本的意义边界。这个边界总是可以被不断推展。  相似文献   
19.
20.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一 为什么用两个季节的名称为其命名呢?有三种说法—— 一、古代在春夏季节实行奖赏,在秋冬实行惩罚,那么,各取一个季节,表示赏罚,引申而言就是褒贬. 二、《公羊传疏》记载,孔子在鲁哀公十四年春开始作《春秋》,到九月完成,春天编写,秋天完成,故曰“春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