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83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因声求义法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破假借、求本字在疑难语词考释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许多从字面上无法获得意义解读的词语,如果能够破假借,求得本字,往往会使词语的解释更加可信。利用破假借的方法考释了"案如"、"般唆"、"策宝"、"阿污"、"执告"、"扶章"、"戒伏"、"拟虑"等出现于道经文献中的八个疑难语词的意义,以期为道经的研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邹伟林 《社科纵横》2014,(12):130-132
《生经》是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一部本缘部佛经,经文故事性强,语言通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汉语口语的面貌,但是考释《生经》全文,有些语词不易索解,辞书未载,本文对《生经》中的部分疑难语词如"博掩子、参宜、下使、驰迸、隆崇、流盈、虚欣、顽騃、殃舋"等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93.
"米昔刀"考     
马明达 《回族研究》2006,(4):122-125
米昔刀是一种弯型刀,主要是骑兵兵器,刀形弯如半月,是为了更适于马上劈杀和挑刺。这种刀曾经流行于西亚、中亚,后来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它又是土耳其人手中的利器。本文运用大量史料,论证分析了此刀传入中国的时间、方式、途径及其刀法的传入等问题,指出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中国兵器史与武艺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事情,而它的传承则很可能与崇尚武艺的回回民族有关系。  相似文献   
94.
辽代梁国王石鲁隐术里者是秦国太妃之夫萧和的第三子萧孝诚的第三子,汉名萧知微,其妻是惕隐司仲父房查懒瑰引宰相第四女、耶律仁先四妹涅睦衮别胥.在出土的契丹文铭文中有自阿古只以来历代子孙的详尽记载,其史料价值非常珍贵.这些墓志的出土,可将萧和一系六世子孙中之一部分厘清,对研究辽史和契丹史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
本文考释清代南部档案出现的两个疑难俗字,对南部档案的解读与研究以及《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大型字典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6.
河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区,保存了大量的古语词。本文举例分析河东方言中的部分古语词,考证其在古文献中的应用状况,从而为汉语史及河东方言的研究提供一定语料。  相似文献   
97.
一、三地文书概述 竹林、坌处、远口三地位于天柱县城东南。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清水江一带"梗隔三省,遂成化外"的局面便已基本结束;乾隆时期,坌处就开办了学堂。而清水江流域开发规模逐渐扩大,木商四面八方云集于此,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木材贸易市场。1949年以前当地乃林木流通码头,来自湖北武汉、黄石,  相似文献   
98.
一、高酿镇历史文化沿革背景 高酿镇地处贵州省天柱县西南部,是通往锦屏县的交通要冲,桂穗公路过境。高酿镇明代属归化乡一图。清代属居仁里。民国三年属第四区,二十一年为中和镇,三十一年置南平乡,三十三年改为高酿乡。1953年建立上花乡、章寨乡,1958年建立高酿公社,1961年析出邦寨公社、甘洞公社,1984年改社为镇。  相似文献   
99.
甲骨缀合是甲骨资料整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十分重要。然而,“甲骨脆弱易碎”的特点,给出土甲骨的缀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多勤勉的学者做出了大量的工作成果显著。但是,现存的甲骨中尚有研究和探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0.
天圣《赋役令》及据此复原的唐《赋役令》中的"丁匠"一词,其含义应理解为从事农业、承担普通力役的丁与已成丁并拥有专门技艺的匠。唐代法令中"丁匠"合称,表明工匠在唐代终于摆脱了贱民的身份,取得了与从事农业活动的丁等同的法律地位。这一转变,基本奠定了工匠在此后千余年间的法律、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