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胡风与冯雪峰的关系濒于破裂。胡风认为冯有意阻止他参加有组织的救亡工作,于是萌生“独立地做一点事情”的强烈愿望。胡风随即计划返汉与友人合办刊物及仿效《呐喊》周刊而创办《七月》周刊,这些都可视为他脱离冯雪峰领导后的独立的文化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期胡风“独立”意识的觉醒,是导致其后与某些党的文化领导者持续冲突的前声。  相似文献   
32.
大师的眼泪     
1955年,在声势浩大的批判胡风运动中,巴金发表了三篇文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巴金为此深感内疚,特别是后来看到胡风被关进了监狱折磨得不成样子,他更感到愧对胡风。  相似文献   
33.
江西省江上泉、刘尚郭;湖南省李里、黎深;河北省白小光、常玉凌西藏陈小明;贵州王天天等诸位诗友: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首我感触较深的诗——(摘自2010年《诗刊》6月号下半月版)同志们,读完这首诗了吗?有什么感觉?而我,却深深被这首诗的朴素、沉重的语言打动了。呵,不只是打动,而是震撼、震撼、震撼!  相似文献   
34.
因"胡风集团案"这一政治因素的影响,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前绝少有对胡风问题的学理性探讨.本文以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学界对胡风文艺思想的研究为主线,综述了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5.
社会学模式向社会政治学模式的演化,在整个新文学运动中是普遍的,但因文体特征的不同,其转化的途径与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典型问题在20年代便已受到了理论上的关注.胡风与周扬关于典型的表面激烈的辩论,可以让我们明白作为小说领域社会政治学模式兴起的直接途径的典型论之具体内涵.在这一辩论中所表达出来的两方面观点,直接奠定了此后约半个世纪典型论问题的总体格局.典型的艺术概括是有一定历史界限的,即只能从处于大同小异的社会环境下的同一社会群的个人里面抽出本质的特点来概括成一个特定的典型.一个文学上的典型,同时一定是这个人物所由来的社会关系之反映.胡风对于典型的特殊性的说明,仅仅着眼于与别的群体及其个人的比较,从而取消了同一群体内各个体之间的差异问题.胡风典型论中的普遍性,受到了阶级的、时代的、地域的种种限制,他是用对普遍性的限制来代替了个体差异性的缺失.周扬对于胡风典型论的缺陷其实并没有深入的认识,他仅仅抓住了胡风忽视个体特性这一点作出修正.然而,周扬恰恰对于普遍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没有作出任何说明.这样,普遍性与个体性就互相游离了,个体性成为一种外加在普遍性上的东西.周扬观点的这一缺陷其实也是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的上述典型论所存在的共同问题.当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家与小说家将人的特点分为共同的与特殊的两个方面时,他们已经犯了割裂两者的错误.其实,个性的生成也有普遍性的原因,正是普遍性通过曲折的途径展现为个性.个性是由先天的气质、性别的差异,经由后天的环境、教育及经历诸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典型问题的突出,标志着普遍性与必然性的上升以及个体性与偶然性的被消解.由于看不到个体性与共同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相互贯通与相互生成,在强调必然性、普遍性的典型论的优势地位面前,个体性与偶然性就成为一种外加的亦即并非有机的成分,这就是小说创作中长时期存在、并愈趋严重的观念化弊病的理论根源之所在.恰恰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被弄清过.典型论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其势头正愈益健旺.小说领域中的社会学模式的政治化,正是在典型论的健旺发展中完成的.典型论将作者的立场视为写作的第一前提.典型论中内蕴着政治性与真实性、简单的观念设定与复杂的现实的矛盾:在典型的创造中有一种捏塑作用,这种捏塑作用,自必受到作者的价值观以至政治倾向的影响,而典型的塑造又是必须从客观而复杂的现实中取得其素材的.在典型论中,政治性因素本即易于膨胀起来.40年代初,典型理论中的政治性与真实性的矛盾便已暴露.以典型论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学模式的小说观,具有一种消解散文性与诗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36.
《泡沫》是路翎作于南京解放后十八天的短篇小说。该小说迅速捕捉了社会转型期间的众生相,塑造了一位沉溺在“接收大员”幻梦中的进步文化人形象,意在讽刺某些自以为对“革命”有功的小知识分子“当家作主”的臆想,堪称解放初期文坛上第一朵批判现实主义的花朵。由于路翎创作该小说时尚不知胡风已决定调整创作方向,且在无意间触及到胡风的一个隐秘而未能实现的企望,从而引起后者的强烈不满。不久,路翎便按照胡风的提议去表现并不熟悉的工农兵生活,由“愿意写”变为“应该写”。  相似文献   
37.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形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胡风无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在胡风文艺思想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苏联“拉普”理论和中国左的思潮的影响,胡风并没有完全避免那个时代左翼理论家共有的不足.但是,由于他接受了鲁迅的言传身教,并大量地阅读了国外文学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由于他本人就是一个忠于艺术,有着丰富艺术实践经验和艺术感受力的诗人,使他更能将理论的触角伸向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从而取得了别人无法取代的理论贡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38.
王洪岳 《东岳论丛》2012,(11):106-113
胡风以及在他影响下形成的七月派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不但继承了鲁迅的遗风,而且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等各种文艺思潮和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胡风及其同道者以带有明显的尼采式的主观战斗精神来抵御和抗击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精神奴役.他们对文艺理论和文学艺术披肝沥胆、坚忍不拔的追求,不但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精神来深化和提升中国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而且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而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取向提供了极其罕见的心智和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39.
孔育新 《学术界》2012,(1):118-126,285,286
在新世纪,商金林、吴永平、解志熙等人在胡风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商金林对胡风1927年到1928年胡风编辑《武汉评论》和《策进》史料进行了详细论证,为学界贡献了新的材料,但其认为现代作家日记、书信中的胡风的负面形象更真实,这个观点似有商榷之处;吴永平在《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中挖掘了大量史料,但其关于胡风文艺思想是“党的文学”的观点并不全然合理,且论述过程也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解志熙认为胡风主张启蒙优先甚至启蒙优胜论的观点也与事实有一定的出入.总之,上述诸人在为胡风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诸般可供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40.
张红霞 《南方论刊》2008,(1):44-45,32
胡风和卢卡契都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毫不妥协的捍卫者,他们强调文学与现实、与生活、与客观的本质联系。虽然理论内涵有所不同,他们都把现实主义与革命运动、进步事业联系起来。卢卡契猛烈攻击当时现代主义艺术,把保护、拯救古典人道理想和现实主义文学视为自己的美学使命;而胡风则是顶着政治权威的压力培育、催生尚在萌芽期的中国现实主义。与卢卡契比较,有助于我们对胡风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