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2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大堰河--我的保姆>之所以成为新诗"经典",除了其独特的诗质,还有历史的机缘:在它"经典地位"生成过程中,左翼话语的暗合为其历史出场提供了机遇;左翼文学史在现实主义规约范围内梳理艾青诗歌的发展脉络,确立了它的开端和起点意义;新中国新诗编选者勾勒历史的野心,与对读者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的自我限制,促使他们要么以"选"代"史",要么在读者期望值之内进行取舍,因此,作为重要历史联结点和读者最为熟悉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便成了必选篇目.正是在不同层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确立了在新诗史上的"经典"地位.然而,如果避开历史运动中的诸多因素,<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经典"地位则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92.
艾青诗歌鲜明的时代感并不能掩盖其个性和自由意识,诗论家艾青试图贴近时代的兴奋和壮烈与诗人艾青对于时代的敏感和疑虑都杂揉在了《时代》中:顺应时代的光明的一面成了主流,而对时代的怀疑和焦虑则被潜藏在意识深层。艾青诗歌的价值,或许正在此意义上凸显出来:艾青诗论及诗歌的新的阐释空间,可能在于诗人追求时代和自由的心理及身份焦虑之间的缝隙。  相似文献   
93.
艾青研究从1935年5月孙作云先生的《论"现代派"诗》论及艾青,到1936年12月胡风的《吹芦笛的诗人(艾青:〈大堰河〉)》,再到同年刘雪苇的《关于艾青的诗》和茅盾的《论初期白话诗》,至今已经走过七十多年的历程。七十多年来,艾青研究资料可谓卷帙浩繁,当然,也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艾青研究已几近穷尽,  相似文献   
94.
本案例是主讲的一堂公开课,如何通过现代诗歌的教学引领学生体会诗的美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新诗教学要在创设"感悟的课堂",打造"交流的课堂",在诵读中品味,在生活中拓展。  相似文献   
95.
谈诗片段     
正一、《他们》《他们》的创办是因为诗歌需要传播、交流。那时候我们都在黑暗中写作多年,作品已经相当成熟,但没有多少公开刊物敢发表我们的作品。《他们》诗人都是"为人生"的诗人,灰色的诗人(世界并非只有光明与黑暗,还有更广大的灰色部分),重视语言作为诗的根本的诗人。但那个时代,对这样的写作噤若寒蝉。如果你表达政治,人们会明白。朦胧诗表达了政治的另一面,即没有被拒绝,且曾经作为思想解放的旗帜在公开刊物走红一时。你表达日常生活、生命、存在,人们反倒无法理解。那是全面反生活、崇尚虚  相似文献   
96.
97.
《我爱这土地》以它与艾青其它诗歌的统一性汇入他的诗歌大潮中,但在整体精神相对一致的书写中已经包含了具体意象意境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出他对自我身份、生存价值、生命意义、死亡意识的认识的一系列发展,开启了后来的写作内涵。该诗成为艾青诗歌的一个转折点,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自觉的界定,完成了作者对自我的三个层面的超越,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发展与时代要求之间的统一,由此更显示出它独特的意义与地位。  相似文献   
98.
艾青的诗论为自由体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也存在不少缺憾。他倡导的“诗的散文美”,由于忽略了白话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依然存在着一定散文化的问题;他对形象思维的理解,潜伏着将理性图解化的危机;他晚年对诗的规律的否定,更是压抑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使诗作的质量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99.
艾青的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色之一:排比和反复的妙用进行了探讨,从而说明有的自由诗虽然无严密的韵脚和整齐的句式,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形成鲜明的节奏和回环的旋律,以无拘无束地抒发奔腾的激情。  相似文献   
100.
姚家育 《社科纵横》2006,21(5):101-102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艾青不断重写和开掘的结果,它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关键词都有特定的含义,而诗的情感内核是对苦难大地的深沉的爱。《我爱这土地》一诗可以看作是艾青抗战初期以“土地”为中心意象的系列诗作的总结,也是艾青诗集《北方》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