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25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464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7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06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7 毫秒
81.
颜林 《四川省情》2007,(11):52-53
·苗族民俗·古风悠悠芦笙舞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据《辞海》载:"芦笙,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族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行更广。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芦笙舞粗犷纯朴,具有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82.
随着苗族服饰和古歌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文化保护被提上了日程。苗族服饰与古歌承载着民族历史和文化,二者的流传得益于苗族人民原始宗教思想支配下举行的各种仪式,因此,保护苗族文化最重要的是保护苗族社会中举行的各种仪式。  相似文献   
83.
1993年2月,我曾第一次到过驰名中外的贵州威宁石门坎。那时,就受到过强烈的震撼,那么一个边远和荒凉的地方,却早在20世纪初就成为“西南苗族文化最高区”、“苗族文化的复兴圣地”,并创造了西部苗文。在这片土地上,竟然出了4位博士、20名厅级干部,称得上贵州的一代精英,这无疑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奇迹。据说那时海外来信,信封上只要写个“中国石门坎”,就能收到——看起来就这么简单,其实却很不简单!难怪1988年于伦敦出版的《中国西南——不合拍胤迹》一书,就用了占全书1/3的篇幅来介绍石门坎。  相似文献   
84.
石门坎是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宣教的第一个据点。以此为基点,基督教延伸到滇东北、滇北、黔西北和川南的苗族地区,使该地区成为基督教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大的根据地。在基督教的影响下,石门坎苗族教育曾取得巨大成就,如今,基督教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苗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5.
苗族村规民约是对苗族习惯法的现代传承,对维持苗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苗族村规民约无论在民事、刑事还是处罚方式上都与国家制定法存在较大冲突,为了能够充分、合理地发挥苗族村规民约的功能,必须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两者的调整范围,适当对村规民约做出规定;在司法上,对司法机构进行调整,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以适应村规民约的实施,使村规民约与国家制定法得以同步发挥作用,力求创新模式,让苗族人民的利益在村规民约与国家制定法的保障下实现最大化保护。  相似文献   
86.
在文本叙述结构上,《苗族古歌·沿河西迁》从西迁之前、西迁途中和完成西迁三个方面记录了苗族祖先迁徙前后的内容。本文力图通过探讨"沿河西迁"古歌如何记忆祖先的生活,深描"沿河西迁"古歌所记忆的祭祀祖先的仪式,并从苗族民众对祖先的情感、对祖先根源的追寻和对祖先的认同来剖析"沿河西迁"古歌青睐于祖先生活记忆的原因。  相似文献   
87.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鼓舞形成了包括鼓的形制、击鼓节奏、舞蹈技巧在内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该体系是六代“鼓王”及其他表演者们在不同时代场景下,应对不同需求,面对不同观众,以及基于不同的身份认知情况下,逐渐累积而成。苗族鼓舞知识体系始终开放,使其所容纳的知识在结构中流动、代谢、更新。鼓王们通过讲述,展现了苗族鼓舞知识体系多元、开放、创新的特点以及该体系的整个生产的历史和社会脉络。该经验启示人们,作为知识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叠加着历史经验、社会场域和表演者个体认知,想要活态地将“非遗”传承下去,就要继续坚持非遗知识生产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给予传承者更多创新和发挥的空间。  相似文献   
88.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凝聚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89.
本文试论述贵州西江苗族绣品中的龙造型纹样特征,从造型的叠加性、语义性及完整性三方面阐释了苗族绣品的造型特色,以及对形成此纹样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探讨。旨在从多学科视角对苗族绣品龙造型的形成及发展做出分析和研究,并希望以此引发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90.
政治的变革、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对苗族习惯法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为习惯法向村规民约的演变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因为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国家制定法调整的范围有限,亟需具备一定效力的村规民约加以弥补,村规民约与当地文化语言相通可解决制定法的语言表达晦涩难懂的问题,国家司法机关能力有限又希望通过村规民约发挥补充作用。村规民约具有规范、补充和自治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