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7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旨在讨论翻译<孟子>辩辞时所遇到的困难,具体论及的问题有偶句、排句、重复、意合现象和譬喻等.本章以雅理各和刘殿爵的译文为主要评论对象.  相似文献   
12.
魏清光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22,13(4):53-64, 137
以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和林丽君(Sylvia Li-chun Lin)翻译的《尘埃落定》英译本为研判个案,通过文本对比剖析发现,《尘埃落定》原文本中书写的藏族文化在英译本中被严重扭曲、歪曲、颠覆,变得面目全非,中国民族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危害。为维护国家安全,对有危国家民族文化安全的翻译行为,应及时干预、做出纠正。建议成立外译中国图书译稿审察委员会,对译稿从国家安全和翻译质量方面进行严格审察,把好海外出版关,铸牢国家文化安全底线,加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援西格中,融会贯通--以庞德翻译理论剖析《鹿柴》英译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对庞德翻译理论的梳理 ,剖析王维《鹿柴》一诗的英译本 ,旨在援引西方的翻译理论 ,阐释中国古诗翻译的基本要略 ,提出训诂在中国古诗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大明律》英译本融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精准的译文呈现为一体。译者姜永琳注重学术研究,采用深度翻译策略,通过音译补偿、序号划分、互文指引、语义补足、概念阐释等方式丰富主文本译文,通过副文本提供知识铺垫与学术延伸,实现了多维度翻译中国法律典籍、阐释传统法律文化的功能,凸显出译者希冀还原《大明律》原貌,并借此促进中西方人士跨法系、跨文化交流互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译者深而有“度”、研译互促的翻译策略对中国法律典籍的对外译介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赵蘅 《炎黄世界》2010,(1):24-27
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009年11月23日在京逝世。这位《红楼梦》最好的英译本作者、24岁一气呵成译《离骚》的天才翻译家享年95岁。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与英籍夫人戴乃迭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英译三卷本《红楼梦》广获好评。后又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有四部英文译本,不同译本展示了相悖的物语世界。基于译文特色的视阈,采用文本细读、对比研究、引入学者们的批评意见等方法,对末松谦澄、Waley、Seidensticker、Tyler四个英译本进行研究,发现末松译本原文用典把握正确,和歌翻译妥当;Waley使用归化译法,译本选词优美,行文典雅,但专有名词多处误译;Seidensticker用异化原则处理译文,题名翻译不妥,和歌误译;Tyler译本多用长句,用双句手法翻译和歌。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曾多次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其中影响较大的英译本为杨宪益夫妇的节译本和詹纳尔的全译本。从人名翻译、诗词翻译和谚语翻译三个方面对两个英译本中的高难词句翻译进行比较,认为两个英译本都传达出了原文的基本思想,但也有不同之处:杨译本笔译流畅,含有异国情调;詹纳尔译本文通字顺,忠实于原著,很好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的《庄子》英译本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译本。也是第一部强调庄子哲学的译本。该译本的主要特点是在英译《庄子》原文后,译有相应的郭象注,并有译者自注。考察译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译本并没有区分庄子和郭象的哲学思想,没有着意分析庄子哲学与郭象的《庄子注》在哲学思想上的分歧,而是以郭象的注解为基础去理解庄子哲学的。英译本的多处表达更接近郭象义理。郭象注的先入为主,影响到冯友兰对庄周原作的理解。所以我们可以说冯友兰的《庄子》英译本字句取自庄周,而义理却承袭于郭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