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4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8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620篇
理论方法论   77篇
综合类   920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刘勰《文心雕龙》无论是对理论体系的设置,还是对具体问题的论述,或是对总纲五篇的排序,抑或是用“文心”来为全书命名,均体现出一种由内及外的思维方式。而归根结底,这种思维方式源于南朝礼学,所以《文心雕龙》与礼学在思维方式层面具有鲜明的异质同构性。刘勰的思想精神与立身行事体现出其积极入世的儒家情怀,彰显出对礼学的热衷推崇,可以说进行礼学批评是其撰写《文心雕龙》的一个动机,以此敷赞圣旨,进而谋求仕进。因此,《文心雕龙》彰显出浓厚的礼学思想特色,具有深厚的礼学蕴涵,由内及外的思维方式正是其礼学蕴涵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72.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习惯说法并不妥当,它意味着诸法都有,没有分开而已;民法之说则似是而非,模糊了民法与刑法的区别,也模糊了古今与中西法律的基本区别.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法律作为维护家天下统治秩序的工具,核心是一个"刑"字,是泛化的刑罚.它无所谓民事与刑事的区分,只有事之大小、刑之轻重,故与民法无关,也不等同于刑法,勉强可视为一种片面的刑法.实际上,中国古代社会无从产生民法,民间社会关系与纠纷概由律及礼、俗调节.  相似文献   
73.
吕温生大历七(772)年,卒于元和六(811)年.其先祖或"高尚不仕",祖父延之以下,历仕肃、代各朝.父渭官至礼侍,三典贡举,惠益士林.温官终道州刺史.有弟恭、俭、让,均俊才.  相似文献   
74.
为了探讨古代法思想的起源、内容、特点及流变,通过对<尚书>的解读,认为礼与刑起源于祭祀和战争,构成了古代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祀与戎"基础上的国家治理模式赋予了古代法的宗教性和宗法性的特征,并对儒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5.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而“仁”和“礼”又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因此,正确认识和了解“仁”与“礼”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研究孔子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6.
吴明华 《决策》2016,(4):18-20
公务员群体正在经历全面而深刻的转型,旧有的规则被迅速打破、习惯被强力改变、既得利益被剧烈调整。"这两年,公务员队伍真是变化太大、感受太深了。"安徽一位基层公务员告诉《决策》。他的感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群体的声音。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变革来得太快有些无所适从,切身的感受太多却又难以言说。个体的命运折射出的是大时代变迁。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公务员群体首当其冲,旧有的规则被迅速打破、传统习惯被  相似文献   
77.
张成栋 《现代妇女》2014,(1):208-208
孔子的思想核心虽于学界一直有争论,但仁学思想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本文试从"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三方面阐述孔子的仁学思想,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8.
正孝心攀比,小夫妻展开"还感情债"竞赛2011年元旦,齐印泯与阮雪艳经过两年的爱情跋涉,终于结为"秦晋之好"。齐印泯是江西省鹰潭市一家政府机关的公务员,阮雪艳则是鹰潭一所中学的老师。夫妻俩儿工作体面而稳定,让身边的亲朋好友都羡慕不已。3月初,夫妻俩用住房公积金按揭了一套120平米的房子,升级为  相似文献   
79.
从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家礼家范入手,分析发生在明末至清代的"冯小青现象",并进一步证明,通过文人对其人及其生存环境的解读,冯小青从一个现实中的才女演变成为那一时代的道德偶像。文人对"冯小青事"的道德解读最终实现了阅读视野的突破,冯小青这一人物形象既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时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80.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一方面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社会政治结构的形成与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个方面,即儒学在思想、道德、宗教、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与儒学在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及政治发展、演化中的作用紧密关联和互动,不仅构成了儒学的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孔子的仁-礼思想结构,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方向和社会秩序结构的基础,既是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又是对社会治理的探讨。从思想与文化,社会制度与文明传统的角度来探讨孟、荀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及意义,孟子继孔子之仁,发展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道德伦理的思想基础,而不是宗教伦理的思想基础。荀子继孟子之后改造了孔子的"礼"(注:孔子之"礼"关注社会秩序,荀子之"礼"关注政治秩序,是为改造),主张隆礼尊君,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政教合一的制度文化的基础。孟、荀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形成外儒内法统治思想的两条主线,即外仁政,内礼法。董仲舒在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实践中弥补了孟、荀对儒学发展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