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46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39篇
社会学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1 毫秒
31.
文化记忆与文化现状的矛盾撑起《儒林外史》这部“精神遭遇”的大故事。无论是体现着文化记忆的人还是代表着文化现状的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误解中,作者用反讽这把两刃剑一举挑开文化与现状、缺席与人性两方面的症结:所有的路都是让人走的,也都是捉弄人的。作者用抑制高潮的叙述策略、“具体写实、总体象征”的白描手法不仅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反讽意图,更昭示出在一个文化溃败的时代,人人都是失败者,唯有理性自赎、道德自救这一叶方舟了  相似文献   
32.
海德格尔的生存哲学与决断论的共生关系之实际视界,原本来自于他对虚无主义的关切.从他自己的生存哲学来看,能否使生存本体论的决断范畴免除被转换成对德国时政的注释,归根到底是由人们决意承受的"命运"决定的.马克思的历史观中原本给"决断"留有的"位子",可被理解为一种堪称为机缘性、策略性的阶级斗争概念,马克思把人"活着"视为一个历史的原初事实,人们因为知道自己的需要而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做出"决断"决不是"次要的".这源自于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别.  相似文献   
33.
从文化质态上看,在西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督教传统,严格设定了一条区分神圣与邪恶的道德边界。但随着现代性的生成,这条边界被一步步蚕食了,其典型标志就是尼采所谓“上帝死了”的纲领性口号的提出。上帝既死,就再无神圣的道德法庭,谓之价值虚无。由于“一切皆虚妄”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一切皆允许”,因此,虚无主义价值观的广泛流行,必将滋育或助长一种以越界和放纵为特征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34.
欧洲虚无主义的问题是从发现“上帝死了”产生的。尼采主张通过一种“完全的虚无主义”来克服欧洲虚无主义。文章剖析了尼采的“权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学说和超人学说,认为这些思想开启了肯定“生成”和“生命”的价值视界,它对“生命之爱”的价值设定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反叛,是告别或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卓越尝试,对今天克服虚无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5.
卢铁澎 《社会科学》2008,4(3):181-187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挪用西方现代主义历史观念,融入"民间文化形态"的叙述立场,疏离唯物史观,以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为重释和重构历史的工具和归宿,表现为在历史叙事中对历史的泛化和内化的追求,颠覆和瓦解宏大叙事的历史及其历史意识,还原民间叙事的个人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36.
现时代虚无主义的信仰处境,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对自然界与超验世界的双重祛魅,特别表现为海德格尔所谓世界图像化与主体主义的悖论;现时代形而上学的迷失与困境,则以在场的方式表现了超越性的内在危机,从尼采到生存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见证了从"古典的虚无主义"到"否定性的虚无主义"的倒退;在宗教方面则表现为宗教世俗化与神秘主义的盛行;在个体生存上则表现为个体空前的独立性与个体在现代性境遇中不断加深的被抛及其放逐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37.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祭奠晴雯,悲痛的审美体验之后,却是失重的情感分量。审美生存的内在悖论发人深省。这一生存模式在美学史和当代语境中高标独领,长久以来寄托着人们对理想化生存模式的期望。它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感性化和自由化。考察人们对审美生存的沉思录,我们发现其中不乏质疑和批判的视角。综合地来看,审美生存的局限性表现在:首先,它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解脱之道;其次,它伴随着感性的沉迷;最后,它指向对痛苦的疏离。  相似文献   
38.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其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的这一意义体系建构还没有得到学界的自觉挖掘。鲁迅杂文对濡染着虚无主义气息,依附在虚无主义精神上的言行举止有着广泛的揭示、批判,鲁迅杂文对虚无情景的不断“批判——解构”持续完成着其自身对于生命信仰之境的反复建构。  相似文献   
39.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极其深远的错误思潮之一,其借助碎片信息为依托,使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五个基本要素呈现以下特征:传播主体隐匿化,难以追溯;传播内容多样化,无奇不有;传播受众广泛化,无处不在;传播媒介多元化,花样百出;传播效果娱乐化,哗众取宠。历史虚无主义以碎片化信息为掩盖,干扰网络社会思潮治理,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扭曲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判断,影响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消解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破坏青年红色记忆。为全面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危害,必须以清朗网络空间增强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力,以网络二次元叙事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以掌握网络图像化叙事话语权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40.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放在首位,必须坚决纠正政治虚无主义倾向。政治虚无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将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致命的打击。对此,习近平从三个向度对政治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表现向度上,点明了政治虚无主义虚无党性、虚无信仰、虚无人民的种种形式;危害向度上,阐明了政治虚无主义给党和人民带来的重重危害;治理向度上,指明了肃清政治虚无主义恶劣影响的完整策略。这一系统的批判,对于新时代开展反对政治虚无主义的斗争,建设经得起风浪考验、人民忠诚拥护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