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1篇
综合类   125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01.
杜诗喜用虚词,不仅具有以文为诗的特色,尤能取肖性情神理。其中"自"字,最能见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但因其表义丰富,颇难索解,亦多误解。因而从学科交叉角度,双向把握,或许可化解其义。  相似文献   
102.
满语时位词既有实词特点,又有虚词特点,是一种特殊的词类,除了单独形式以外,还以与其他词的组合形式充当句子成分。在句子中满语时位词以词干及变格的形式与其他词相组合构成词组。  相似文献   
103.
<经传释词>创立了按上古声纽排序的方法,这种排序法体现了高邮王氏父子以声为纲的训诂主张,有利于训释虚词,比前人有很大进步,对后人有很大影响,并与西方拼音文字的排序法具有一致性,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4.
非成分实词     
在组合中,部分“量词”、部分“方位名词”同相关方面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不能作任何句法成分,它们应该视为特殊的实词。现代汉语实词与虚词的划分标准应该随之调整:可以成为“关系组合”一方的词为实词,不能成为“关系组合”一方的词为虚词。实词可以分为成分实词与非成分实词两类。因为明显相似,介词应该划入非成分实词范围。非成分实词只能同相关方面分别合成数量短语、方位短语、介词短语,不能直接出现于句子。  相似文献   
105.
汉语的隐含和英语的显化不仅受文化、思维的影响,更是主体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因此是一个现实—体验—思维(社会文化背景)—意象图式—范畴、概念、意义—语言的过程。人们通过感官对客观世界进行体验,由于体验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思维,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建构出不同的抽象认知模型,并以此进行范畴化并获得概念与意义。将不同的范畴、概念、意义用语言形式固定下来,就形成了句法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6.
结合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诗歌文本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诗歌虚词研究三个方面评析了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近二十年来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希冀为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7.
“绘事后素”辨——对《论语》一处译文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论语》的各种版本对“绘事后素”的注解有很大不同,妨碍了读者对经文原意的正确理解,实有辨正之必要。综合可靠的文字证据、现代绘画色彩技法、文言虚词用法、历史文化知识及对《论语》内容的分析,文章对该句作了重新翻译。  相似文献   
108.
多义虚词是语义演变的结果,因此在细分虚词的义项后,还需建立义项间的语义关联,以帮助描写和理解虚词的意义.文章提出建立虚词义项间语义关联的共时语义演变模型,并提出判断义项间语义关联的三条原则和语义演变的八种机制.  相似文献   
109.
针对语法学界争议较大的现代汉语副词的归属问题,本文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与评析,在分布、形态、意义三维标准的总原则指导下,以科学性、系统性为理论目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从宏观上对现代汉语副词的归属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以结构主义的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的分布理论为依据,以现代汉语中140个常用副词为语料,用科学统计的方法论证了现代汉语副词的实词性。同时,以语法研究的实践为基础,多方面地总结了副词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0.
汉字象形符号与对外汉语中的虚词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汉字象形的特点,在时外汉语的实词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 何结合汉字象形的特点,从象形符号和一般符号出发,更好地开展汉语虚词的教学,尚属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