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15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13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213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以《圣经》与《说文》为例,分析中西创造观的演进过程和特点,比较中西创造观的异同,进而综合中西创造观各自之长,从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创造境界和创造本性等不同视角,对创造内涵作出四维一体的界定。创造观变革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中西会通“创学”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人们只有通过读解哲学惯用的语言符号的意义,才能理解哲学家们所创生的思想,也只有通过哲学语言才能使其思想理论得以展现并被记载、保存下来。从中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来看,不同时期的哲学语言标示出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而哲学语言引领、反映、记载着中西方哲学思维及哲学发展的历程。可以说,哲学语言的历史就是哲学思维和哲学理论的发展史,哲学语言是哲学历史发展中"不变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3.
从现代世界哲学的视阈来看,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的"言意之辨",既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显学和中国哲学的中心论题,也是中西哲学的初始问题和哲学之所以可能的内在根据;既是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也是哲学作为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机制。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形成了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西方哲学以及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中国哲学,并决定了各自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天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4.
“心识”观念是世界哲学中讨论的重要问题。古代中西印哲学中的这方面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意识的来源和作用问题,涉及人与思想的关系问题,还涉及意识的主要种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丰富世界文明史的知识,吸收借鉴古代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促进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5.
基于经验主义的方法,休谟论证道德源于情感而非理性,同情是道德的基础。作为道德基础的同情是基于旁观者立场的同情,具有普遍性。同情的道德基础作用在道德的效用原则实现中得到体现。坚持同情的旁观者立场,需矫正个体同情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6.
传统西方哲学以抽象主客体关系为发展主线。马克思在颠倒黑格尔思维和意志之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感性主客体关系,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通过这种变革,马克思建立了一种实践的、经济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7.
<正>6月23日,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博士生导师赵敦华教授在我校作了"运用价值规则,树立正确价值观"讲座。赵敦华教授认为应把价值观作为哲学的重要部分来学习,而价值规则决定行为。他首先讲解了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本能或风俗习惯;功利境界:动机利己,后果利人;道德境界:为社会利益,正其义不谋其利;天地境界:为  相似文献   
108.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机遇在于正确认识和解答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当今中国人提供正确的理性思维、价值理想和人生境界,发挥其指导、规范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实践功能。为此,哲学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变“体系意识”为“问题意识”,实现哲学范式的转变;从“本土视域”转变为“世界视域”,扩展我们的哲学视野;从“中、西、马哲学”三个学科的分立转变为三个学科的“视域融合”,逐步确立“大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9.
新时期以来的老学研究,其话语背景仍是西方哲学,并没有走出西方哲学的套子,老子哲学的民族特色仍然受到遮蔽。具体说来,其缺憾主要表现为:在文字校勘上,停滞不前,对老子经文缺乏深入的考证;在本体论探讨上,削足适履,机械与现代思想相比附;在人性论研究上,突出差异,看不到儒道仁义观的统一;在文体考辨上,盲目疑古,以个人偏爱代替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10.
本原问题是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古印度和古希腊在各自哲学观念形成之初就提出了这方面的思想。两者的此类理论中既有认为单一实体为本原的思想,也有认为多种实体为本原的思想;有不约而同地提出相同思想的情况,也有分别提出特色理论的情形。在两地提出的相同或类似观点中,不能排除二者有相互交流的可能。本原概念对于印度和欧洲哲学在后世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由于两地本原论在古代的差别,对后世两地哲学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古印度和古希腊的本原思想展现了人类思想的智慧之光,为世界哲学在后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和理论前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