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沈从文和萧红的抒情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立新帜,又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抒情小说,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淡化冲突和情节,并且放慢了叙事节奏。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而萧红笔下的世界则让人触目惊心,这点也表现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沈从文的显得平和、从容、含蓄,而萧红作品中的情感则激烈、外露一些,他们对笔下世界的不同情感关照同时也表现在景物的描写上。虽然有这许多不同,但两人的作品都贯穿着现代乡村的“常”与“变”。   相似文献   
42.
自20世纪80年代社区概念引入我国以来,社区的和谐建设与发展问题相继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原有的社区规划模式和方案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社区建设实际的需要.为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比较分析国内外现有先进社区的治理模式,探索创新更为适应我国当代社区发展实际的治理体制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43.
李茜茜 《理论界》2013,(9):135-137
晏殊词在伤春怨别的情绪之中表现出圆融旷达的理性观照,它的这一特质的矛盾成因,及其艺术营构,一是以娓娓道来的叙述特质,二是利用结句打破时空叙述模式和切断情感流程来实现,皆显示了晏殊词在词作发展历程中显示出成年人式应有的稳重与深思。  相似文献   
4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认为,人类社会生活过程是四元一体的:即由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生活过程为本源,派生出并决定了社会的政治、观念的上层建筑即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与四大生活过程相对应,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由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组成。而社会结构则是指人类自身生产即"种的繁衍"的天然的家庭体制,与之相对应的个体人的心灵生活以及人为的"市民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可是,这样一个重要概念在以往的哲学教科书中却是受遮蔽的,这样就使得我国现行哲学教科书理论体系表现出严重的"无家性"倾向。在现阶段,惟其归依社会结构理论的立场,才能在四大建设之"宏大叙事"中夯实社会关爱的价值观念,并且在"人的世界"重建的基础上构建人民美好家园,最终实现包括西部社会繁荣景气在内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5.
在《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中,斯蒂芬的思想变化与发展通过颇具象征意义的宗教静修表现了出来.斯蒂芬的宗教体验可谓一种古老叙事模式的再现,因为乔伊斯笔下的宗教静修带有《圣经》叙事模式的痕迹.另外,尽管乔伊斯分别在《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开头和该书第三章对斯蒂芬的五种感官体验进行了精彩描述,但他改变了这几种感官体验的排列顺序.斯蒂芬感官体验顺序的变化暗示了他的身体发育过程与其精神发展历程之间的差别:前者显现出一条笔直上升的直线,而后者则呈现出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可见,乔伊斯聚焦个体,彰显个性,观照理性,突出了人之为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6.
受域外学术的影响和内在发展的驱动,近年来法制史研究渐呈活跃态势,无论文献的整理出版还是研究著述的发表,在各专史或各学史的领域都显得相当突出.只是认真检讨起来,不无可以进一步考究之处.  相似文献   
47.
2010年10月,由王向峰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论稿》(以下称《论稿》)出版。该书是在《中国百年美学分例研究》的基础上,增添新内容并重新整理而成。该书以统揽全局的眼光精选出近现代文艺美学著名人物22位,以点带面勾勒出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发展状况,是现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史编撰上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48.
儒家从来就将天道、自然、社群、人生一概纳入观照之中。《易传》陈述儒家先王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实际上反映了儒家整全性思维肇自远古的史影,而并非只是具有观象制器的意涵。  相似文献   
49.
文章讨论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格义、反向格义的三个错误.其一,当代中国哲学中,用形上一词来解释metaphysica,这可以看作格义上的错误.如果认定气论是中国思想主根,形上指形式、质料这对范畴出现之前,因而与之对应的西文是pre-form(或pre-matter);形下则指形式、质料这对范畴出现之后,即post-form(或post-matter).Mataphysica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讨论万事万物是其所是的第一原因是形式还是质料,在气论看来,当属形下问题,因而译为形而上学是错误的.其二,唯心一词源自佛学"万法唯心(造)",故而无论形式(ideal、eidos、form)还是质料,均为法相,生于心.这就是说,唯心之原义是破idealism.可见用这个词译idealism是开了佛学的玩笑.其后再行反向格义,用唯物主义称呼气论(气本论),这是把气看作了质.今依亚里士多德思路,译idealism为形本论,相应地materialism译为质本论.气居形上,为pre-form或pre-matter;质与形归属形下.故而视气本论为唯物主义不当.其三,牟宗三对康德智性直观学说的批评,属反向格义;涉及怎样理解康德哲学中的bewut.牟宗三批评康德把自由看作公设,主张自由是呈现,根据在于有智的直觉.其实,康德讲自由为公设时,自由概念取存在体义.而在这个概念取心之能力义即看作纯粹实践理性时,则为呈现义.康德认为人没有智性直观(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牟宗三坚称人有智的直觉,实则牟氏所谓智的直觉在康德哲学中的对应概念当是bewut.牟宗三论智的直觉,主要依据是良知反观(或返照).bewut义为观照,则反观(返照)义当对应selbstbewut.  相似文献   
50.
来自大庆油田的工人剧作家杨利民,以他对黑土地和石油人的执著歌唱,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构成了新时期剧坛上的“杨利民现象”。作者对形形色色石油工人形象的塑造,一是通过人性、人生价值和生命意识的独特观照,来彰显工业题材戏剧创作中的“人学”;二是以典型戏与群像戏的处理,在不断创新的戏剧艺术表现方式中,来达到对石油人原生状态与真实形象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