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35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315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从赫施解释学理论看"忠实论"和"竞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实论"和"竞赛论"是21世纪初中国译界一场令人瞩目的激烈争论,文章试从对20世纪客观解释学代表人物赫施的主要理论的剖析中论述"忠实论"与"竞赛论"各自的利弊以及共同面对的难题,最后提出"翻译乌托邦"的构想,建议两种论点抛弃极端,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32.
一切理解活动的发生都必须以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为前提,文本一经产生便具有了自身的意义,文本意义不因理解者的理解而改变,文本意义相对于理解者而言具有客观性。“读者赋予文本意义”的观点既不能避免自身的逻辑矛盾,也不符合人们理解活动的实际,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消极的后果,对此我们应当保持自觉的解释学意识。坚持理解的客观性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3.
宪法评注是"根据宪法"的评注,宪法学说是"关于宪法"的学说。宪法评注的成就虽然令人瞩目,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宪法评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的宪法学说。宪法学说既尊重宪法文本,也强调对于宪法文本的超越,它以当代中国的宪政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发展从当代中国宪政实践出发的宪法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4.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实践基础及其理论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和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共同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视域;直接解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解读实践,以社会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解读以及反思解读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解释实践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实践基础;理性地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形成的实践基础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建构,实现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向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升华,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5.
36.
理想与现实之间——论法学流派与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各主要法学流派对法治的看法各不相同。自然法学从必要性的角度论述法治 ,讲的多是法治的优点 ,属于对法治的建构性论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较为注意法律的独立性、完善性、稳定性以及意义的固定性 ,主张从技术层面上支持法治。社会法学派既看到了法治的理想成分 ,也看到了法治在现实中的命运 ,对法治的研究属于解构性的。法律解释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如果这一学科能吸收自然法学等流派的价值和原则 ,就能建立起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法治理论  相似文献   
37.
“对话”本来是辩证法的原初含义,但在辩证法的演化过程中,这一重要维度在形而上学的阴影下被深深地遮蔽了。在当代哲学中,辩证法的对话维度又重新获得了重视,这集中地体现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通过“对话逻辑”,把辩证法与解释学在深层次上结合起来,使得辩证法摆脱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纠缠,并返回到了现实生活实践和生活世界。由此,“对话辩证法”成为生活世界的理性。  相似文献   
38.
人本心理学解释学研究方案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研究过程与意义。解释学方案与其他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一道使人本心理学方法论不再流于理论倡导,而是融入到个人经验研究的具体实践,丰富、增进了心理学的质化研究方法。在未来,它尚需进一步澄清解释学的哲学基础,将解释学哲学思想真正转换为实际运用,评判开放,积极对话,并需以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看待人的本质,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相似文献   
39.
40.
在法律解释中采取主观论还是客观论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针对这两种方法的缺限,结合哲学解释学理论,语境论应运而生.通过对法律解释的主要构成因素进行重新阐释,语境论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均显明独到见解,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