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80篇
社会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周敦颐的道德本体思想与其理学本体思想是一致的,具有本体论和生成论相结合的特征,周敦颐在以""为本体的论证过程中,将这种本体具体落实到了人的心性本体之上,进而挺立了人极的意义,这事实上也就提出了其道德本体的论证。周敦颐道德本体思想在理论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逻辑环节:宇宙生成论意义上的纠缠、太极—本体的转换、立人极的道德本体思考。周敦颐这种本体论思路主张从意义发生机制,以"太极"""为本体,横摄天地人三界而立论,真正将以往的那种生成论形式的宇宙本体论落实到形上本体层面,完成了天地人一体的形上本体论证,找到了道德领域的根据,从而较好完成了人极意义的形上论证。  相似文献   
52.
53.
徽商的诚信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徽商的信观郭振香(安徽大学哲学系合肥230039)关键词徽商信活跃于明清经济舞台上的徽州商帮,由于它孕育于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氛围之中,又直接来自于儒风盛行的徽州地区,所以徽州商人身上往往不免刻有“儒”的印迹,他们不仅能“审积著,察低昂...  相似文献   
54.
以仁义界定道德,既是韩愈《原道》中的主旨,又是其仁学的核心要点和批评佛老的理论尝试。契嵩对此十分关注并着重进行了批评,从而建构了自己的仁义观。在本质上,契嵩认为仁义并非人性先天所本有的,而是后天教育的产物,是“情之善者”。在实施的条件上,契嵩借鉴了《中庸》“中庸”“明”两个重要概念并以之作为仁义实施的重要条件。在地位上,契嵩认为仁义本有的地位是先道德后仁义,而不是相反。从思想史上看,契嵩在批评韩愈仁义观的基础上所建构的仁学思想,从正反面两个方面影响了宋代新儒家仁学的理论形成。  相似文献   
55.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理学家。他在转益多师的过程中,形成了“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斋体。斋体自然而然的受到了理学的影响,是杨万里诗学与理学的完美契合。斋体的形成与理学中所提倡的“活处观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有密切地联系。  相似文献   
56.
在传统儒学中,为学进德是人生的志向和追求,而追求须有始有终,有先有后,即遵循一定的次第。程门高足杨时沿袭《大学》之为学次第,高标《中庸》""之大本,融合程颢、程颐之内外路向,以格物为起点,以反身格物即身为核心,以力行为落脚点,强调为学进德是知与行合一的过程。在这一次第中,对格物的论说和取向既是杨时思想的特色,也是造成其思想内含矛盾之处,即由承认外物之理的存在和关注外物之理穷格的需要转向内格身,从而游移于物与心之间。这种游移体现了他试图糅合二程向内、向外两个思维路向却难以融通的困惑。  相似文献   
57.
孟子以善为性中本有之义讲“”,开创了论“”的源头。《荀子》从多方面规定“”的意义,发挥了“”是天道的思想;拓展了“”则能化的主题;以“”作为天地生万物的根据;首先以规律性理解“”和天道,以积极的人生观肯定人能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些观念都为《中庸》所吸收。《吕氏春秋》对“”的解析发展了精感应的思想,也与《中庸》有亲缘关系。《中庸》看起来似乎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一主题也与《荀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8.
杨万里《斋集》133卷,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亦即杨万里去世两年后,由其长子杨长疆编定.笔者近来编写《杨万里年谱》,在检阅《斋集》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人名讹误、文本重出、编排混舛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因"其集卷帙繁重,久无刻版,故传写往往讹脱",而且其中有些问题在长孺编定时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59.
《大学》所论"明明德"是彰显光明美好的品德之意,是《大学》三纲的基础;《中庸》所论的"本性"是天赋予的,是人物皆有的,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圣人所达到了的一种境界,一般人通过明善、择善、固执可以达到。明明德即彰显本性之德,本性之德是至无伪的,达到至方可充分显示本性;圣人是明明德、尽性、三者的完美统一。明明德内蕴的由己及人的责任意识、本性所内含的平等观念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则对为人、为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0.
《中庸》着重阐述的是人的修养途径和方法,即"尊德性"、"道问学"与"慎其独",而""则是贯穿这一修养途径和方法的价值核心。其"者自成"、"至无息"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社会转型、文化裂变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塑造民心、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