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1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708篇
劳动科学   22篇
民族学   259篇
人才学   273篇
人口学   27篇
丛书文集   1762篇
理论方法论   358篇
综合类   4974篇
社会学   889篇
统计学   61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365篇
  2014年   645篇
  2013年   555篇
  2012年   697篇
  2011年   733篇
  2010年   679篇
  2009年   653篇
  2008年   692篇
  2007年   532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432篇
  2004年   385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61.
章分析了英语听力教学中影响学生听力提高的各种障碍及其形成的原因,阐述了提高听力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一、通过倾向性的对策,消除教师方面存在的障碍,提高英语听力教师队伍的素质。二、通过克服学生语言上的困难,开展跨化交际教学和听力技巧的讲授,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来逐步消除学生在提高听力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相似文献   
62.
信息社会下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 ,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 ,改变传统 ,多与读者进行互动式的交流 ,开拓各种服务方式 ,建立特色馆藏 ,增设特色服务项目 ,不断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以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服务体系 ,促进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3.
当代中国文艺变革的实践 ,越来越清晰地证明 ,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形态的崛起 ,极大地冲击着既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规范 ,改变其存在方式 ,促使其不断地走向大众 ,融入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 ,变化着的文学、艺术则以独具的审美方式 ,积极地作用了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深化其艺术意蕴 ,提升其审美境界从而形成多元共生、悖立与互动的新文艺格局。可见 ,只有立足文艺变革实践 ,洞悉文艺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才能透过文学生存困窘的种种现象 ,窥探其发展的内在潜质与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64.
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会群体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网络迅速发展并影响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虚拟空间也在成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网络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真实的社会群体形式———虚拟社群。与“实质社群”相比 ,虚拟社群的新颖性在于人 -机 -人的间接互动方式、超时空的互动层面、网络版的语言符号、有利于弱纽带形成和扩张的群体环境及高技术支持的互动平台。虚拟社群在本质上是一种真实的社群存在方式 ,其真实性缘于网络社会的现实性、虚拟世界的真实性、切实的社群感体验和具体的社群形式  相似文献   
65.
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有许多制约因素,既有体制内因素,又有体制外因素。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一个推拉相助的合力过程,首先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其次是一个市场驱动的过程;第三是一个社会推动的过程。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主动权在政府,正确处理政府与学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放权与控权相结合,合理配置政府与学校的办学权力;坚定性与渐进性相统一,逐步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维护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66.
五四时期 ,欧洲与亚洲之间、亚洲各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当时 ,调和东西文化是欧洲和亚洲许多学者的共同期待。在亚洲 ,反应最强烈的是印度、日本和中国。印度和日本学者的呼应大大刺激了中国思想界 ,促使部分中国学者极力想找到中国在世界文化建设中的位置 ,而欧洲思想界的波动 ,则成为中国文化调和论者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7.
学习乐趣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因素。用新的教育理念,探究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寻找学习乐趣,激发学习动机,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8.
西方现代性源起的中国灵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曾经作为西方现代文化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经验.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先后出现了"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三种形象类型,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马可·波罗时代强调的是物质上富强的中国形象,门多萨时代强调的是制度上完善的中国形象,伏尔泰时代强调的则是一个思想上具有深刻启蒙意义的中国形象.在西方现代性经验中纵深研究中国形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性是一个跨文化空间生成的概念,正如中国现代性离不开西方的启蒙,西方现代性中也有中国灵感.  相似文献   
69.
文章阐述了新闻和广告的互动问题,从新闻和广告互动的意义、必要条件、典型技巧等方面进行论述,按照<广告法>的要求,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促进报业的发展,增强报业的活力.  相似文献   
70.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