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01.
李钧 《东方论坛》2013,(3):80-88
辜鸿铭融通中西,捍卫中国传统,输出中国文化,是一个立场坚定的文化守成主义者。他抨击时政,嫉恶如仇;臧否人物,不遗余力。其道德文章,镜鉴来者。辜鸿铭是一个真正有操守、有风骨的文化英雄,其思想是中国现代思想史进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其著作则在文学、文化与思想史上具有超越时代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102.
辜鸿铭的大部分著作是关于政治批评、历史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理论,但同时他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又是文学家或者作家.勃兰兑斯称他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1];有人将他视为杰出的文学家并提名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有传记资料显示:"瑞典文学院提名两位东方人作为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一位是印度的泰戈尔,另一位就是辜鸿铭.  相似文献   
103.
20世纪50年代初,留英回来的王竹溪(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到山东大学讲学,讲座中途,束星北走到台上说:"我有必要打断一下,因为我认为王先生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分析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和林语堂的《中国人》两本书对中西国民性的比较,认为两书是以比较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国民性的代表作。辜书褒中贬西,而林书褒西贬中,观点几近相反,颇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5.
"辜鸿铭现象"的起源与阐释:虚拟的想象抑或历史的真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辜鸿铭的思想影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展现民国初年和当代对辜鸿铭言行的不同甚至矛盾的评价,揭示了辜鸿铭思想在东西方碰撞背景下的复杂意义,特别是辜氏在维护中国传统和阐扬儒家思想时与西方浪漫派的渊源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东西方学界的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106.
作为批评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话语之一,辜鸿铭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在于当时中国文学批评对辜鸿铭的话语资源背景不熟悉,对其话语理论缺乏了解,以及辜鸿铭的文学-文化批评文章大多用英文写成而且刊发于口岸外文报刊.迟至今日,仍然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必要地"强调"辜鸿铭对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批评,则显示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不应有的"盲点"或文学-文化视野上的缺陷.辜鸿铭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与欧文·白璧德、<学衡>知识分子群体的新人文主义批评在批评的话语资源背景以及实践语境诸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这种思想的关联性的被"发现",不仅将有效地平衡"学衡"派知识分子对于五四新文学-文化批评的历史叙述,而且还将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反自由主义"思潮上推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的辜鸿铭那里,并使得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文化批评已经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世界性"和"现代性"特性.  相似文献   
107.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1920年游历了中国。本书是他的中国游记.五十八篇长短不一的生动描绘连缀成了一架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东方情调的“中国屏风”。有助于今天的中国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对20世纪初的中国的想象与了解。本文摘选了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108.
林语堂早就看出了“性善”、“性恶”对立的虚假性,认为孟子所谓性善只是指人可以为善,并主张人要护住善根,守住其本,按照人所以为人的样子去做一个平平常常的好人。道德上的常人和事功上的常人是他的理想。而注重根本的观念使他对人,对像辜鸿铭这样品行高洁而守旧的人的看法大异世俗和潮流,在现代作家中显得很独特。  相似文献   
109.
王国维在《书辜氏汤生英译< 中庸>后》一文中,对辜鸿铭翻译中的“求统一”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译文不够忠实精确.但从对外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辜鸿铭一贯主张的有机整体翻译观与其“求统一”之举,却有可取之处,也给当前的文化外宣翻译中译者该如何译有所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0.
辜鸿铭与他的浪漫主义师辈们卡莱尔、阿诺德等人一样,批判欧洲现代文明,寻找疗救现代文明物质主义"痼疾"的"良方"。在他看来,这一"良方",正蕴藏于古老的儒家文明之中。因此,在同时代的康有为、严复等人致力于引荐西学之时,他却抛出"儒家文化救西论"。他对欧洲文明"群氓崇拜"的批判已涉及现代性的课题。他是中国范围内率先反思现代文明之负面性的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