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5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32篇
丛书文集   691篇
理论方法论   75篇
综合类   2892篇
社会学   16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国内外学者认识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外语教学中培养隐喻能力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教师可从英语词典入手,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02.
语用学能够通过语用预设来阐释和演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某些语言现象,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可用来探讨语言现象的语用学基础。要解构新闻语篇的意义潜势,揭示语言的本质与目的,就必须深究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语用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3.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表达抽象概念的有效工具。维吾尔谚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爱情隐喻。本文简单地分析了维吾尔谚语中有关爱情的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104.
隐喻不仅是言说方式,也是认知手段。"计算机—人"的双向隐喻不仅提供了描述和理解计算机及人类自身的方式,同时,在"计算机—人"隐喻的启发下,模拟人脑成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目标,心智研究也采取了一个新的范式。纵然有着诸多局限,"计算机—人"双向隐喻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语言和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05.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模态中,还存在于图像、声音和动作等模态中。Charles Forceville开创了多模态隐喻研究,拓展了概念隐喻的研究领域,推动了概念隐喻理论体系的发展。多模态隐喻是一种利用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模态之间的互动表达隐喻意义的概念隐喻。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禁烟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探讨禁烟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及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6.
生死是人性的试金石,在涉及生死问题时,大仁大义、苟且偷生等众生相便很快凸显出来,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可夫的《烈日灼人》与中国导演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便将人性的善或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两部影片在主题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即它们都表现了政治大背景下的个人命运的选择、爱情的脆弱以及人性的复杂。因此,将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来研究政治环境中的爱情和人性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7.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相似文献   
108.
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历时研究,其认知机制比较复杂,但意象图式却是最根本的动因。意象图式使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成为可能,并为最终的范畴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9.
阐述了犯罪隐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深入剖析解释其名词性和动词性隐语在大脑认知机制中的产生过程,旨在促进警院学生对犯罪隐语熟悉和理解的有效性,同时希望对案件的侦破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但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还被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根据这一隐喻概念理论,分析一些空间介词所体现的隐喻概念及其存在的经验基础,可为英语介词隐喻义的教学提供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