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5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32篇
丛书文集   691篇
理论方法论   75篇
综合类   2892篇
社会学   16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交际过程中概念流利缺乏和多样性缺乏的隐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语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体现的概念流利的缺乏和多样性的缺乏分别由Danesi和文秋芳提出,对两者的解释都超出了语言范畴本身。本文基于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相关理论对这两种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当代隐喻理论的发展为这两种现象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多样性的缺乏是概念流利缺乏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52.
隐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现象。隐喻意识的提升对帮助学生加强词汇记忆有着重要作用。教学实验表明:很多比喻性用语往往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喻题或源域,用喻题或源域来对词汇进行归类有助于记忆生疏的比喻性用语。因此,有必要多组织一些旨在提高语言学习者隐喻意识的课堂活动,将隐喻意识变成词汇习得的一个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53.
本文认为“大 NP”结构中的“大”是表示事物突显性的标记词。从空间维度词到标记词,“大”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隐喻在这个过程中显示了作为词义引申触媒的作用和作为人类重要认知工具的意义。  相似文献   
54.
在霍桑生活的时代,欧洲的女性教育与女性义务规约均基于女性未来的母亲身份,美国社会同样强调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回溯《红字》主要情节的历史背景发现,霍桑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母性观,另一方面突出了白兰的“问题化”母性,并以此为依托,通过强调两代人之间的巨大差异,试图挑战美国与英国的文化政治血缘联系,建立移民者后代与美洲大陆的新地缘关联,从而帮助构建美国人的独立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55.
借助Pragglejaz团队的“隐喻识别程序”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的隐喻进行分类描述,从认知关联视角切入对各类隐喻翻译进行案例分析。为实现白皮书类外宣文本国际传播的最佳社会效益,最大语境效果、共同的语境假设以及交际传播的目的是译者在实现隐喻跨语际转换时的重要考量准则。  相似文献   
56.
疾病书写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发展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联结人与社会、反映政治进程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疾病书写的分析,既能了解作者个人的道德批判,又可窥探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念。梅尔维尔在其早期创作的"波利尼西亚三部曲"中展开了诸多与疾病相关的书写,其中对个体疾病、群体疾病和特殊疾病三类不同疾病的书写分别折射出作家对身份问题、殖民问题和种族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殖民者身份困境的焦虑、对殖民主义反向冲击的担忧,以及对传统种族优越论的保留态度。"三部曲"中的疾病书写既体现作家的进步性,也反映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7.
本文在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学习行为及知识积累问题进行简单考察的基础上,采用系统隐喻方法,建议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不同阶段或实施不同的系统时应采用不同的隐喻(机器隐喻、有机体隐喻或神经控制隐喻)。并基于有机体隐喻构建了一个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微观层面的学习模型,包括经验环与应用环。针对信息化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应用系统给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及知识转移方式。  相似文献   
58.
哲学的必然是隐喻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里达依据哲学文本中存在大量隐喻的既成事实 ,提出“隐喻是哲学的近邻”的著名论断。这对于开拓人们对隐喻的文化内涵的认识极具启发意义 ,但其论证却是不充分的。隐喻并非一种独立的语言形态 ,它是所有语言形态中的“共有因子”,它以有限对无限的指涉、以确定对不确定的多向度暗示以及显现本真存在的独特功能 ,超越了普通语言表达哲学的局限性 ,于是隐喻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59.
文章以英国《卫报》中有关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23篇新闻报道为语料,建立小型语料库,运用语法隐喻理论,以费尔克劳夫的话语三维模式为分析工具,探究"他塑"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如何通过话语被构建的,对英国媒体中有关中国的报道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析,旨在为中国及时纠正外媒的主观偏见报道、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0.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凭借对感官敏锐的感受力,细腻地捕捉生活中触觉、视觉和听觉元素,运用通感策略将不同的感官互相交织起来,具体表现为触觉上的疼痛与压抑、视觉上的艳丽与阴郁、听觉上的热闹与凄清,三者互通照应,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立体而又可感的苍凉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