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5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32篇
丛书文集   691篇
理论方法论   75篇
综合类   2892篇
社会学   16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容器隐喻是空间隐喻的子类,通常使用容器类图式表征事物的相似性或是否在同一类别内。采用容器隐喻研究范式研究社会关系认知,能够发现群体间社会关系认知的差异并追溯其原因。众多因素影响容器隐喻,差序格局是其中之一。差序格局理论与容器隐喻有共通之处。在多民族背景下研究容器隐喻,不仅能证实差序格局理论的心理现实性,还能为我国"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工程提供科学理论和合理政策建议,推进民族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2.
隐喻是《楚辞》写作的诗学机制,隐喻翻译直接关乎目的语读者对《楚辞》内涵的理解与领悟。隐喻翻译应兼顾隐喻目的,以传递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为旨归。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观照,在达成所指目的时可以采用等喻或者换喻的方法,在达成语用目的时,可以采用转换意义、省略喻体的翻译方法。恰当的隐喻翻译,有助于塑造诗人爱国求索的形象,有利于目的语读者领会诗人笔下深刻的内涵,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3.
作为典型的“那(稻作)”文明类型,壮族民间信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壮族模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角度,以壮族先民的“天地形成”“造牛”及“文字观”等民间信仰观念为例,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认知模式属概念隐喻:先民基于非命题感觉运动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并通过对抽象概念选择性投射合成创造出丰富的新概念.正是先民对概念隐喻的创新性整合,产生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审视壮族民间信仰,有助于揭示其背后人类认知普遍性及独特生态环境下产生的特异性,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对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6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31-237
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人居环境成为一个"生活┼"的新语境,受现代工业设计思想和标准化的影响,许多城镇被克隆和模式化,产生了经济效应与居住者心理需求的矛盾、生活空间与城市文脉之间的矛盾、求新与传统人居文化之间的差异。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将这些基因和精神根植于现代人居设计和建设之中,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利用后现代主义的城市文脉观来协调人与建筑的关系、城市人居与传统文化习俗的内在联系;从人文、历史的视角研究人居群体,利用隐喻观手法将传统文化作为词汇,隐喻于点、线、面、空间、质感、色彩之中;最后用物元观的维度将人居、传统文化、文脉抽象成一个三元集合,用可拓工程方法分析传统文化与人居的关联度,用优度寻找一个合理的融入方案,构建现代人居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65.
“恨”在宋词中主要有4种概念隐喻:“恨是液体”,“恨是可衡量的事物”,“恨是可装载的事物”和“恨是植物”。其中以“恨是液体”,“恨是可衡量的事物”为数最多。另外几种隐喻虽然少见,但也非常新颖独特。这些隐喻都属于实体隐喻,用有形的物体来表现无形的情感。  相似文献   
66.
新闻英语是英语中很重要的一种体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好的新闻英语写作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达到良好的效果。概念隐喻可以使网上新闻英语具有衔接性、客观性、正式性和简练性;人际隐喻可以加强网上新闻语篇的互动性,体现语篇的意图;这些都使得新闻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67.
人际语法隐喻作为语法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意义在语气和情态方面的非一致式表达。语言形式不同,则其传达的语言意义也不尽相同。从语用学、社会学、语篇分析等多个维度综合考察人际语法隐喻非常规表达的语言学意义,挖掘其折射出的特殊人际意义,从而探求人际语法隐喻使用的语言学理据。  相似文献   
68.
隐喻是通过一种领域内的词汇来描绘另一种领域内的现象,目的是为了理解、认知新事物。一个词语创造和产生,新意义的扩充压缩增加等,隐喻发挥着巨大的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隐喻化新词不断出现,即以一定的语音形式用已存在的概念去表达新事物的词语。这样的新词大量出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在网络中突出。这篇文章以网络中出现的新词"X帝"结合语料,对这一新出现的语义特点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已发掘此类词语的发展脉络和走向,并对以后的教学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9.
一义多译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普遍并不等于简单,本文以heavy为例,对heavy这一自然语言词汇的"一义多译"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梳理,试图客观、全面地展现该词的语义特征,对该词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译语形式进行了专业领域、汉语表达习惯、认知、影视文化等多角度解读,并进行了语料库的调查,以期对我们的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LDC-On line书面新闻语料库和自建口语新闻语料库里汉语新闻话语中的季节隐喻的研究发现:(1)多数季节表达式在汉语新闻话语中隐喻化程度不高。比较而言,口语新闻中隐喻化程度远高于书面新闻。(2)从题材角度看,经济新闻话语中的季节隐喻出现频率最高;从喻义角度看,春风、春雨、春天、小阳春和春雷属于积极隐喻,冬天、寒冬、严冬、寒流、寒冷和寒风可归入消极隐喻,而高温、秋风和秋天则可称为两可季节隐喻。(3)季节隐喻是由基本隐喻、命题和次级复杂隐喻构成的复杂隐喻。基于大型语料库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揭示季节隐喻在自然话语中的真实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