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楚辞》意象体系纷繁复杂,涉及植物动物、法度规矩、自我形象等范畴,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多重象征意义。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寄情于象,采用保留意象、转换意象、舍弃意象等方法,力图揭示原文意象所负载的思想内涵和深邃意境,传达屈原的美政理想、求索精神、爱国情怀、高尚人格。译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兼顾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限度,体现了以异化为主的翻译倾向以及兼蓄包容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陕博日历·2021·大唐花舞》中的文化负载词隐喻翻译为例,基于认知隐喻理论,构建概念映射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模型,探析总结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文化负载词隐喻翻译需要经过解码—编码—实现身份归属三个步骤。针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编码过程,译者需根据自身解读选择恰当的隐喻翻译方法,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进行再隐喻化或去隐喻化或非隐喻化的改编,以译文实现与目的语读者的视域融合为最终目标,促使中国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隐喻意象为目的语受众成功接收,助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3.
隐喻存在于各民族语言中,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部分,它很好地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方式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其含义与民族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以经典名著《红楼梦》为例,说明了译者在对隐喻进行翻译时,应尽可能在译文中再现源语文化以及与源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源语喻体形象。为保证隐喻翻译中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译者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意译法,增译法。  相似文献   

4.
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应该采取何种策略?从功能主义理论--目的论出发,认为应采用以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以目的语为中心来实现目的语读者跨文化交际的需求.文章以<杭州>一书为样本,从朝代纪年、历史人物、专有名词和古典诗词等几方面,对该书英译文本的汉译英作了具体分析和评判;并探讨了采用目的语为导向翻译策略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原著中文化信息的翻译,两种译本的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杨宪益译本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忠实于原文,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而大卫.霍克斯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入语的特色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他的伟大作品。自汉以来,历代文人学士大都推重屈原和《楚辞》。直至现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还盛称《楚辞》“卓绝一世”。郭沫若更有题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专论,闻一多也有题为《伟大的人民诗人——屈原》的专论,都肯定了屈原和《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7.
"发愤抒情"是屈原表达其创作旨趣时提出的诗学观念。杨宪益、戴乃迭以情译诗,努力传达《楚辞》的情感力量、道德境界、文化意蕴,体现屈原的"哀与悲""恐与惜""思与怀"之情感。他们以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为翻译目的,以源语为中心力求保存原作的要义,同时也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采用直译、意译、释译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使译文产生与原文相似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强调,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而翻译目的又取决于目的语读者.读者决定翻译策略.本文以中国政府网中新闻编译实例为研究对象,指出增译、删减、改写、拆分、合并等具体编译方法的使用主要受目的语读者需求的影响,进而得出编译在政府网站新闻翻译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各级网站新闻翻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散文意象是翻译的一大难点,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为理据,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的翻译是要能在目的语读者大脑中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图式,让目的语读者能和源语读者获取同样的目的域映射,从而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阅读乐趣。  相似文献   

10.
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指导,以读者为视角,通过分析《围城》中的主题隐喻现象,可以看出,读者通过概念合成来构建实时意义,并以此为基础,达到正确理解语篇的主题隐喻及连贯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对隐喻功能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隐喻和理解隐喻的功能。隐喻有着显著社会意义,分析隐喻的社会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且正确地对其进行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隐喻翻译的讨论普遍聚焦喻体等值转换或意象投射等问题,模糊了隐喻认知与修辞隐喻的差异。在综述隐喻的话语功能基础上,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发言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使用的隐喻及其对应译文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具有阐释与劝说功能。为了发挥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对外阐释与说服功能,翻译应技巧性地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根据隐喻的功能采用直译、直译加注、转换喻体、换以明喻以及释译喻义等方法进行隐喻翻译,以便更好地提高对外话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弗莱一直因原型批评而受学界瞩目,但同时,弗莱的《圣经》批评实则也是一种《圣经》诠释,甚至是一种“《圣经》诠释学”。弗莱通过分析语言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发现《圣经》所用之修辞实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布道。其中,隐喻是关联词语结构与其隐喻意义的单元,布道是进行《圣经》写作与解释所用的修辞;隐喻是诠释的“先在结构”,布道是诠释的“解释”活动。由隐喻到布道的修辞诠释理路,将《圣经》的释义引入字面意义与第二位的社会文化意义双重语境之中,弗莱的“《圣经》诠释学”实则是以修辞为视角、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的《圣经》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14.
论译者的翻译个性——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作个性是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受之启发,提出翻译个性的概念,指译者基于自己对翻译活动的独特认识与体验而形成的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这就决定了译者翻译个性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译者与作者的个性差异,译作偏离原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创造性偏离越明显,译文往往越有审美性与艺术性,译者的翻译个性也就越鲜明,如霍译《红楼梦》体例的更新与变异、整合补偿的广泛运用等。翻译个性有利于推进译作与译者本人的经典化进程,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论题。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认知的一种方式,其概念系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概念隐喻翻译的核心是恰当处理好原文和译文的文化意象转接问题。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从隐喻的理解实质和隐喻模式对翻译思维的启发谈起,从文化与认知的层面对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提出了三个原则:(1)把隐喻翻译看作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传达准确的文化意义;(2)在译语中找到概念和形式的统一,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促进文化融合;(3)保持隐喻特征,达到适境的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211则政治隐喻的翻译为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认知映射,探究跨语翻译后政治隐喻认知映射的改变,以及不同认知映射方式所对应的翻译方法,进而阐述政治隐喻英译的规律性特征。研究发现,政治隐喻跨语翻译后概念域的认知映射关系可分为映射匹配、映射缺失和映射转移三种,映射匹配对应保留喻体的直译法,映射缺失对应舍喻体、留喻义的释译法和舍喻体、舍喻义的省译法,映射转移对应转换喻体的借译法。其中,实现认知映射匹配的直译法占比最为突出,彰显了对外政治翻译中译者的话语自信。隐喻翻译是译者文化认知的“体验”过程,书中的政治隐喻英译呈现出回归源语文化的倾向,尽可能地保留原文隐喻的认知映射,进而再现领导人的话语风格,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美学特征,因而它广泛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目的语的文化中去,而隐喻的翻译已经开始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人们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常常感觉难以把握。本文首先对隐喻的含义进行解释,继而探讨其本质特征,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实例来探讨英语隐喻翻译的障碍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美学特征, 因而它广泛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目的语的文化中去,而隐喻的翻译已经开始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 人们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 常常感觉难以把握.本文首先对隐喻的含义进行解释,继而探讨其本质特征,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通过实例来探讨英语隐喻翻译的障碍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从语言角度、文化角度就英语隐喻的可译性进行翻译,对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