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8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255篇
劳动科学   79篇
民族学   70篇
人才学   22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558篇
理论方法论   182篇
综合类   904篇
社会学   322篇
统计学   10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325篇
  2008年   553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91.
人文精神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对人的自由平等、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关怀,亦即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理性态度,和自爱、自律与自制精神。它是国民素质的核心。20世纪既是经济、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世纪,又是人文精神失落、人文环境遭受巨大破坏的世纪。重建人文精神,提高国民素质;要开发并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克服人的依附和奴从性。改革开放的深入,亟须人文精神的重建与提高。中国总人口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中国人的生命和精神,关系或影响着全世界人的生命和精神  相似文献   
992.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在实践中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敢于打破旧的已经过时的平衡而重建一种新的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993.
从文体看中国新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体重建的课题已经摆在中国新诗面前,它关涉到新诗兴衰甚至存亡。从文体考察,新诗分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而以前者为主。新诗的诗体重建,在无限多样的诗体创造中,有两个美学使命:规范自由诗和倡导格律诗。“自由诗”的冠名是不确切的,因为“自由诗”的“自由”是极其有限的自由。现代格律诗建设的中心问题是艺术实验。当下的新诗已经和初期白话诗不可同日而语,但从文体角度看,还处在草创阶段,新诗期待着在下个世纪能完全摆脱草创期的幼稚而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994.
范长风 《兰州学刊》2011,(7):178-183
“深生态”概念在当下环境主义运动中影响巨大。它强调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和生命平等的思想,改变过去主客分离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结构,倡导人们从急功近利的增长神话中警醒过来。论文有别于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对参与观察所获的人类学资料进行研究,从中获得来自藏族社会的生态智慧和环保经验。生态文明社会的推进,与其单纯依赖政府和财政刺激,不如退而结网以挖掘和积蓄地方社会的内生性力量。退而结网即是文化重建,其重点是地方环保组织的主体建构、民众生态意识的激发和生态行动的采取。  相似文献   
995.
苏萍 《兰州学刊》2011,(4):213-215
《奇鸟形状录》是村上作品中的一个鸿篇巨制,尤其是其对于历史记忆的叙事方式吸引众多学者的目光。在作品中,一方面村上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虚构若干情节,颠覆了历史记忆,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政治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拧发条鸟"这一隐喻式的事物将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紧密联系起来,又利用不断重复转换几个叙述人称和随之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将《奇鸟形状录》中的现实横线和历史纵线缀连起来,将历史记忆重建,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完整的历史记忆。可以说,颠覆和重建是《奇鸟行状录》中的历史叙事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996.
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玲 《东南学术》2011,(6):126-135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日益凸显,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文化自身的落后性。重建一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农村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对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必要性、机遇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提出了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1234"对策。  相似文献   
997.
马润凡 《晋阳学刊》2011,(6):104-107
当受益于民主政权失败的"负面合法性"的袁世凯担任国家元首已成定局时,出于对袁世凯个人政治品质的不信任及为了重新获得全国的统治权,国民党通过《临时约法》构建了一种"总统的表面特权"(尊严)与"内阁总理的实际权力"(效率)并存的二元体系。由此,权力与体制的冲突构成了民初共和宪政的内在矛盾,在这一矛盾和冲突中,袁世凯曾拥有的政治资源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其权威重建的政治困境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998.
灾后重建是一项具体、细致的现实任务,也是艰巨、繁重的历史进程.在灾后重建进程中,我国党和政府始终以基层民主为保障,充分尊重受灾群众的民主权利,激发他们参与重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于取得灾后重建最终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极重灾县(市)都江堰为例,分三部分展开讨论:基层民主在保障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基层民主保障灾后重建的实践考察、以基层民主为保障进一步推动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99.
富有挑战性的孙绍振在挑战中构建了幽默话语,其构建核心在于解构。在幽默散文中,他颠覆了传统形象观念,颠覆了常理常规,颠覆了情感倾向,颠覆了语言规则,解构了可能的与不可能的一切。对孙绍振幽默散文的审美是从话语表层的颠覆转化为深层平衡的审美体验过程,是从审丑到审美乃至审智的重新建构。语境参与从颠覆到平衡转化的全过程,是链接解构与重建的桥梁。在语境的参与下,孙绍振幽默话语以语境悖离与适应、荒谬与理性、审丑与审美等一对对辩证统一关系构建了其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1000.
蒋彬 《民族学刊》2012,3(1):44-49,94
羌族地区的灾后文化重建是在国家的统筹下,在受灾地区民众的诉求基础上,在社会各界呼吁保护羌族传统文化的舆论中,通过援建省市的具体实施而实现的。作为援建方的山东,一方面根据国家的相关意见、条例、方案的文化保护、文化重建规定进行援建;另一方面,他们又根据自身对羌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文化的援建与重建工作。在承认羌族地区文化重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文化重建中政府意志与学者呼声的疏离,援建后的北川羌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同质化、一体化、文化符号泛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