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35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 毫秒
91.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是标志她的作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里程碑。本文借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分析《爵士乐》的文本结构。  相似文献   
92.
基于IP-SAN远程灾备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已成为用户越来越重要的战略资源,分布式数据存储已成为对付各种数据灾难的一种有效手段。基于IP-SAN对远程灾备系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根据所要实现的异地容灾系统的建设目标,我们可确定整个系统的容灾方案并制定容灾系统基本体系结构,设计整个系统的功能模块,通过实践模拟运行灾备系统中远程镜像备份子系统及数据一致性检测子系统,效果良好,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93.
在精神分析理论正式引入电影理论之后,无论是导演还是影评人纷纷踏上了这条全新的探索之路。克里斯汀·麦茨作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其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借重也为众多研究者研究该类型电影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角度,这对以镜像理论为基准拍摄的诸多影片来说无疑具有启发性与研究方面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穆丽尔·斯帕克的代表作,其中针对学生桑迪对教师布罗迪的背叛,学界存在多种争议。依据雅克·拉康的主体理论,提出一种新的视角探究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桑迪的背叛是希望摆脱以布罗迪小姐为代表的“他者”建构的世界,穿过欲望的幻想做回本真的自我。  相似文献   
95.
“我是谁”指向的是人关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作为事件的挑起者,后现代分子提供的激进回答更把人带入了“不知此身是何身”的境地。借助拉康的主体解析,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在貌似错乱之语的后现代宣言中所包含的“主体”概念自身的某种根本的、令人惊讶的变化,这种变化揭示了“我”的错综复杂的身份——“我是他人”。  相似文献   
96.
王安忆几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探讨了商业社会中的女性处境。揭示了新时期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 ,一部分女性开始从社会角色向旧有的女性角色逆向转移。大众传媒通过赋予女性形象以虚拟的象征意义塑造了“时尚形象” ,承载了商业社会男性欲望的想像和消费 ,女性在对“时尚”镜像的误认中完成了自我的异化与对象化 ,反过来又受到正统男权象征秩序的排斥。因此 ,要真正消除性别歧视 ,必须对旧有男性中心话语体系进行解构和颠覆  相似文献   
97.
98.
龚力 《天府新论》2021,(4):144-150
表情包与作为主体的人发生着微观层面的互动。表情包起源于弥补文字语言即时交流的匮乏环节,它通过视觉刺激重建了语言无法收编的对话征兆,并以诗意的情怀包容与组织这些图像形式。然而,这种有意为之却使得表情包在使用过程中遭遇了客体化的淹没。表情包被组织进了日常生活的知识仓库,并获得了稳定性、持久性与正当性。它通过把自身转变为一种外部事实,预设了人类的行为样式。表情包可以被视作与人类互相建构、互相作用的自我镜像。这一镜像让我知道怎样看待/对待我生活的世界,现实社会对我施加了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99.
缪小勇  李玲 《社科纵横》2007,22(3):146-148
意识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倍感兴趣的焦点所在,也一直是一个难以言清的重大问题。直到最近,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埃德尔曼和托诺尼合著的《意识的宇宙》一书对其中被称为“世界之结”的难题给予了全新而科学的解答,提出“意识不是一种物体,而是一个过程”[1],这一伟大的论断在当今哲学界和科学界都引起了重大的反响,尤其是对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杨新刚 《东方论坛》2005,(1):127-128
罗兰·巴特曾问世问读书之人:"读书之际,不时中辍,非因兴味索然,恰恰相反,乃由于思绪、兴奋、联想翩然而至,此景未曾降临您身吗?"一句话,您不曾抬头而读吗?(《S/Z》)展读<重叠的镜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9月版)读者不由自主地会停下来,掩卷笔覃思,欣然"写下阅读"(罗兰·巴特语).这是笔者在研读贾振勇博士的新近力作所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