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34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三农"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在经济理性与城市文明追求中,农民工"向城求生"成为了时代主题,但在农民工影像塑造与"后现代"称谓的背后,农民工被"看"与被"说"的权力眼睛与权力话语无处不在。在中国城乡二元格局结构中,农民工文化身份得以揭示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农民工文化身份的遮蔽。  相似文献   
42.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在中国现代自我的建构过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他突破了传统在自我关注上加诸的道德禁忌,将文学作为镜子,用来观察自己、打量自己、想象自己、改造自己.他的创作突破了前现代"仁者无忧,勇者无惧"的圣贤文化模式,表现的都是平凡个体的"忧"与"惧"的生存体验;他以"我感故我在"的姿态展示了现代自我的感性生命体验,并致力于探索一种灵肉协调的人性化伦理,对这种肯定人的感官快乐的个人伦理的探索,是郁达夫对于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也是他区别于张资平式的情色小说的严肃性所在.  相似文献   
43.
当代影视艺术公共境遇呈现事实性、审美性和价值性的拓展与复合.事实性境遇促成影视艺术的本位生存,但它经常受到政治化或商业化构成的干扰与牵拽;审美境遇的镜像存在强化了影视创造者的主体感觉,并在影视审美的视觉图式上形成历时性"形式链".但当代影视的镜像审美探求有脱离公共价值之嫌,从而导致一定的经验教训;在价值境遇上,当代影视由选择性境遇向创造性境遇转换,标志着影视艺术公共境遇的本质性推进.  相似文献   
44.
五月·镜像     
《民族论坛》2009,(5):F0002-F0002
4月17日,来自湘桂黔三省(区)周边地区数以万计的各族群众在怀化通道牙屯堡镇龙门山参加一年一度大戊梁歌会。侗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侗戏、侗族芦笙在歌会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5.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一个关键性环节,主要描述人类通过自我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的过程。本文力求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电影及其他影像媒介与“真实“世界之间关系的简要分析,指出“镜像阶段“只是个体完成的第一次自我认知和自我构建的过程,而通过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则使个体又开始了新的第二次自我认同和自我构建。  相似文献   
46.
“中国认同”是西方汉学与中国学研究中长盛不衰的问题域。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认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部证成。由于中西文化视角的差异,西方学界对中国的认知建立在“他者”框架基础上,形成一种“镜像”的“中国的认同”,其使得“中国认同”失焦、失准。这是“中国认同”问题式的学理源起。受西方影响,海外华人与中国港澳台地区分别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性认同”与“‘文明—国家’二元体认同”的“中国认同”命题的逻辑证成路径。“中国的认同”把中国文明体国家置于西方民族国家的对位,“中国性认同”把中华文化传统置于群体权益的对位,“‘文明—国家’二元体认同”把中华文明的国家大共同体置于地域文化的地区小共同体的对位。“中国认同”出现“镜像”以及“中国认同”问题式出现多重逻辑证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民族与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失调与分离。只有通过“中国认同”问题式来质疑“他者”,建立起“中国认同”的中华文化本位立场,树立国家认同优先于地域认同的“中国认同”问题式的基本前提,才能还原“中国认同”的“原真性”,重构民族主体性,树立中华文化自信。“中国认同”的“原真性”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体性,以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47.
彝族女性形象在历史变迁中其社会主宰形象逐渐模糊,家庭从属形象逐渐清晰,主要从女神主宰地位的衰落、女性祖先神的从属化、女性被视为鬼怪根源、女性由法器保管者到玷污者、由神职专属到资格丧失等方面表现出来.毕摩教视野里动态变化的女性形象,展示出彝族女性在社会中逐渐"边缘化"、"卑微化"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48.
杜瑾焕 《南都学坛》2008,28(5):47-48
贾宝玉的性格及行为若用拉康的思想来阐释,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镜像时期、语言阉割时期、主体分裂时期。在第一个时期,贾宝玉实际上是受着人类童年镜像世界的诱惑,把这个虚幻的形象看做是自己的形象,从此形成一个虚幻的自我,并因此产生一种认同机制,使得主体永远不能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认识。在第二个时期,成年后家庭期望过高使其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厌倦、焦虑甚至恐惧情绪使他选择了看似十分荒唐怪异的言语与行为。第三个时期,他自我解压、自由释放又不至于被冷落和遗忘,还能在诗性大观园世界与姐妹丫鬟厮磨一处,独享自由和欢愉。这使他的生命有了一种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度过诗性生活和美丽人生。曹雪芹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用意曲折隐晦,寄寓丰富深刻。  相似文献   
49.
贾平凹的新作《高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农民进城”主题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它描摹了一个全景式丰富、多层面的民间社会,这里有下层农民工艰难的生存图景,也有他们不甘继续蛰居底层的抗争。贾氏的民间不仅是原生态、粗鄙的民间,更是充满魅性和艺术感染力的民间。在这一民间魅性世界中作家借助镜像塑造了众多相互映衬、对照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添了小说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50.
用"镜像"理论和存在主义哲学审读文本,认为女主人公执着追寻内心影像,以不求回应、常人难以理喻的爱,证实自我存在价值;指出了女主人公把一个不能承载重要负荷的人作为影像,注定她的爱情故事是凄美的。这一故事昭示两性和谐相处,让"人,诗意地栖居",蕴藏着人类生存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