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10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古赋辨体》是赋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点,它的出现是对前代律赋、文赋弊端的反驳,是配合元代科举制度为试子取法的圭臬,也是赋体自身发展的一个理论性总结。总之,它以"真情"为尊,以"六义"为法,以"祖骚宗汉"为口号,不仅对于前代赋体的正变源流多有真知灼见,而且开启了元、明、清赋学研究中一次规模宏大、纵贯三代的以复古为主流的尊体、辨体思潮。  相似文献   
72.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模式.随着词创作的兴盛,"知人论世"出现在词学批评中.由于"知人论世"属于儒家诗教范畴,而词具有明显的娱乐艳情性质,"知人论世"在早期词学批评中时时表现出矛盾和悖离的一面.苏轼"指出向上一路"开拓词境以后,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论中找到了契合点,并且伴随着词体的推尊而不断发展."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清代词论中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73.
DavidHarris ,AndrewHarrison ,JohnHeaton等著名的语言测试专家认为信度、效度和可行性是任何语言测试都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 ,其中前两者最为重要 ,而且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好的高质量的测试必须同时具有效度和信度。如果只有效度而没有信度 ,效度就会失去意义。同样只有信度的测试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和作用的  相似文献   
74.
元人杂剧中,本色派的作品具有朴素自然、本色泼辣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以下四方面因素元杂剧是以满足平民的需要而进行创作和演出的,具有极强的平民性;当时文人的社会地位低下,他们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使其作品有着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表现下层人民深重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的题材内容,决定了作品具有"本色"的风格;"燕赵悲歌慷慨"的文艺传统对元初杂剧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江淹“才尽”之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郎才尽”与江淹自己宣布的一个梦有关,其时在建武四年(497),正当齐代政局发生变化、王融政变失败、萧鸾独揽朝纲大开杀戒之后。江淹此时表示要淡出文坛无非是为了降低知名度,远祸全身;同时也可以体面地解释自己创作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76.
蒋捷的竹山词风格多样,以豪放、婉约词成就为高。文章着重探讨其婉约词的成因及特点并认为竹山本色词为婉约一派。  相似文献   
77.
近代来华传教士以基督教真理为准绳,对儒学的上帝论、人与神的关系以及祖先崇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传教士并没有打算在信仰层面上接纳儒学。尽管如此,传教士的这些看法既充分展示了基督教思想的内部张力,又为后来中国的本色神学的建设提供了某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8.
文章通过对李清照《词论》创作背景及内容的分析 ,阐述了我们应以辩证公允的态度去看待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79.
《文子》的政治文化取向,是黄老道家的道治主义.从它所塑造的行道主体看,有圣人、至人、君子、人主、真人等,虽代表了统治者的政治态度,但也反映了它对统治者的复杂心态.《文子》的道治主义态度,虽然吸取了儒家的人治和法家的法治原则,但却超越了二者的局限,以道为治,在很大程度上以道来限制人君的权力,并意识到了社会历史兴衰治乱的客观规律性.《文子》有比较系统的道治思想,也有比较浓厚的民本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8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的真谛就是广依靠、大团结的思想。同以往“左”的指导思想相比较 ,他有更大的务实性、宽泛性、包容性和稳定性的特点。邓小平的真知卓见来源于他传奇般的经历、高尚的品格和深邃的理性思维 ,集中地表现为他敏锐的时代观、无限忠于人民的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务实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