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48篇
社会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思孟学派的义是一种仁之义,它虽然含有合适、合宜、公平、正义等思想,但其精神实质是亲亲、尊尊,它追求的合宜和正义是建立在血亲宗法等级制之上的合宜和正义,而不是一种绝对的平均和平等;同时,也是一种礼义,礼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仁义得以实行的外在保证;同时,还是一种智义,是建立在实践智慧基础之上的义,是一种智慧和进步的体现.义虽然也体现了一定的理性精神,但它是以情感,即有等差的爱及其推广为基础的,这样的正义观往往会导致徇私枉法,使整体的社会正义淹没在亲情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抛弃情感而沉溺于没有情感的纯粹智慧法律中,我们当代合理的正义观不应该是对情感的弃置,而是应该追求在新的形势下新的适当的情理契合点.  相似文献   
32.
虽然亚里士多德没有明确提出“责任”概念,但却是第一个深入思考了现代思想家将其视为道德责任理论的内容。其责任理论以行为者的自愿性为逻辑起点,思考行为者的行为动力因、知识前提等,进而通过强调理性选择对责任主体规定予以深化,最后以服务其美德伦理学的德性品质为旨归,主张人应该为其行为与品质负责。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基本原则,即以理性行为者为中心,以自愿性来解释责任。其道德责任理论在许多方面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33.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兼及与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关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他把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其中,理论主要指求知自然的普遍原理的思想活动,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动,创制主要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理论和实践都以自身为目的,是自由人从事的活动,创制则以其产品为目的而以自身为手段,主要是奴隶从事的活动。马克思的实践是亚里士多德的劳动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又与科学理论具有统一性,这是对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一次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34.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具体是分三阶段来施行,首先是进行人的植物灵魂与动物灵魂培养,然后进行人的理性灵魂的教育,最后达致善与幸福。其教育的阶段论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有如下启示:教育的目的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为了职业,而应侧重公民教育和生活教育,要重视理性教化传统,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35.
莱辛的《汉堡剧评》不只是一部普通的18世纪戏剧评论集,它还特别以大量篇幅集中讨论和解释了亚里斯多德《诗学》,因而处于《诗学》解释史上古今交汇的关键时间点。本文从分析莱辛"以亚里斯多德说明亚里斯多德"这一解释学原则入手,试图在现代语境中揭示这一原则对重启《诗学》根本精神的再理解所具有的非凡意义。莱辛的独特主张和亲自实践,使他对《诗学》的理解和解释,并不局限于《诗学》本身,而是与亚里斯多德思想的整体特别是与《修辞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建立了有机联系。这是对现代《诗学》解释传统的重要修正。这一返本开新的工作,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恢复认识《诗学》与人类情感(特别是悲剧情感)的本然关联,与政治和伦理的对话关系,以及对改善人心的内在诉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们纠正由于现代学科偏见所导致的对古典诗学的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36.
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关注"存在"问题的研究.这样的形而上学就是西方哲学的基础.而由于在中国哲学里缺失了"存在"这样的词语,因此,中国的形而上学同西方的形而上学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哲学里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宇宙论和人生哲学,走的是自然哲学路线.  相似文献   
37.
自古至今,伊斯兰思想界对法拉比为何被称作"第二导师"这一问题有各种不同的阐释。纳斯尔教授认为法拉比是用逻辑学系统化陈述的方法对诸学科进行处理的奠基者,他建立起"理性"与"信仰"之间,即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和谐。法拉比在伊斯兰传统中所做的工作有如亚里士多德在希腊传统中所做的工作,故被称为"第二导师"。  相似文献   
38.
在亚里士多德的用法中,实践主要指道德行为,有时也包括制作活动,偶尔还包括思辨活动。逻各斯的词典意义是语言及其所表达的东西,特别是普遍性的道理。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分为植物性部分、动物性部分和专属人的部分——前两部分没有逻各斯,后一部分有逻各斯,从而把逻各斯看做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他又把有逻各斯的部分分为有理论逻各斯的部分和有实践逻各斯的部分,前者以不变的原因、原理为对象,后者以可变的人、物、事为对象;运作前者的机能叫理论理智,运作后者的机能叫实践理智。逻各斯的最完整的语言形式为三段论。表达原理的三段论为理论三段论,其大、小前提和结论都是普遍性命题;指导实践的三段论为实践三段论,其大前提为跟人有关的普遍性命题,其小前提为跟行为者有关的个别性命题,其结论为行动。实践三段论的复杂性在于一个行为往往受多个互相异质的三段论的影响,因此,要做出恰当的行为,就既要让欲求习惯于听从正确的大前提从而养成德性,又要善于运用理智在不同的三段论之间计虑权衡,即要有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39.
Abstract

This essay explores a series of sovereign ‘machines’ – slaves, puppets, automata – in political theory from Benjamin to Agamben. It is now well-documented that the philosophical question of ‘the machine’ – of whether a complex system requires a human operator or whether it can function autonomously – is also a crucial political question that haunts every discussion of sovereignty from Hobbes onwards. However, my wager in what follows is that this machine is not just a metaphor for a metaphysical situation – whether it be rationality (Hobbes), bureaucratization (Weber), neutralization (Schmitt), historicism (Benjamin) or governmentality (Foucault) – but a material phenomenon that carries transformative political promise and threat. To summarize the argument of this essay, I contend that ‘sovereign machines’ like slavery (Aristotle, Hegel, Kojève, Agamben), puppets, automata or clockwork (Descartes, Hobbes, Schmitt, Benjamin, Derrida), lens, optics and mirrors (Hobbes, Kantorowicz, Benjamin, Lacan, Foucault) and so on do not merely reflect but chang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vereignty and governmentality, decision and norm, exception and rule. If the self-appointed task of the modern political theorist has so often been to obtain or regain sovereignty of, or over, the machine – to jam its gears – I seek to expose what the later Derrida calls the ‘machine’ of sovereignty itself. In conclusion, I argue that political theory’s attempt to reveal or retroactively invent the sovereign person at the heart of the machine only ends up revealing the sovereign machine at the heart of the person. What – if anything – is really inside the machine of sovereignty?  相似文献   
40.
《女人的肖像》是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之一。依托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有关情节设计的描述,挖掘《女人的肖像》情节构思中的传统元素及其对文本主题意义建构的作用,以此管窥亨利.詹姆斯小说对古典戏剧创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