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人口学   54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111篇
综合类   123篇
社会学   268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41.
运用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对昆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投资理性化、家庭教育期望理想化、家庭教养方式非科学化、家庭教育责任模糊化的现状特征。  相似文献   
542.
李翔  安招 《社会工作》2011,(16):91-93
进城农民工子女陷入“被污名化”的困境,是当前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及其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引入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污名化研究,有助于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促使其自觉地接受和适应这个社会并最终被这个社会接纳的理念,有助于进城农民工子女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和人格修养,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543.
谢杨 《社会工作》2011,(22):94-96
中国的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研究经历了三十年,表现在心理异常、智力发展、人格发展、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争议并存。目前的研究在角度和方法都有一些成就,但是在关注除了大学生群体之外的青少年独生子女群体、父母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独生子女父母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方面仍然可以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544.
贺燕 《社会工作》2009,(8):30-3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日新月异,家庭结构多元化发展,单亲家庭数量不断攀升。由此而引发的单亲家庭问题令人担忧,尤其是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与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如何正确引导和辅助单亲家庭及子女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和反思实务工作,以促进社工对单亲家庭的积极介入及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协助。  相似文献   
545.
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打工经济"将会存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这种打工经济的伴生现象也将长期存在。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如人身安全、孤独感高、社会性发育程度偏低、容易被同伴群体排斥从而形成内向、自卑、拘谨的性格等,而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有效地降低这些不确定性风险。在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引入学校社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应对风险的办法。  相似文献   
546.
笔者旨在探讨离异家庭亲子沟通的特点及其对初中生人格发展的影响。采用的方法是自编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和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对242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家庭和离异家庭初中生与母亲沟通的状况要好于父亲;普通家庭和离异家庭父亲在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方面差异显著;普通家庭和离异家庭初中生与母亲沟通主动性的差异不显著;普通家庭与离异家庭初中生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沟通内容方面的差异显著;普通家庭和离异家庭家长在与孩子造成沟通问题原因的差异显著;普通家庭初中生在谨慎性、情绪性以及人格总分的得分与离异家庭的初中生相比差异显著;离异家庭亲子沟通的各项内容、得分与人格各维度、总分存在相关。因此,通过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可以对促进离异家庭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47.
为比较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者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安徽省淮北市某镇的两所学校四、五年级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因子偏高;在对人焦虑因子上,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低于非寄宿制学校;在过敏倾向因子上则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在孤独倾向上,寄宿制学校男留守儿童低于非寄宿制学校男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上,寄宿制学校女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制学校。总体上,寄宿制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寄宿制学校。  相似文献   
548.
白先春  凌亢  孙瑞博 《统计研究》2010,27(11):66-71
 本文通过对留守与流动儿童定义分歧的梳理及要素特征分析,明确“留守”与“流动”儿童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设计以“户籍资料”为基础,分别构建以“教育部门”、“公安部门”为主的留守、流动儿童登记体系,建立关于留守与流动儿童登记的长效机制。针对留守与流动儿童这两类特殊群体,设计研究的调查表,该表由基本信息与综合信息两部分组成,并构建以“登记表信息及户籍信息”为依据,以“统计部门为主”统计调查体系。通过留守与流动儿童登记与调查体系的设计,并加以实施,便于准确地掌握情况、了解问题,为留守与流动儿童的学术研究提供基础的信息资料,为相关部门制定对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49.
"解放儿童"的提法需要得到辨明。"解放儿童"缘起于儿童遭受束缚、压抑、痛苦,其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当下的,既有政治的又有文化的,既有儿童教育内在的问题又有成人世界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这一问题本身需要理性分析,系统考量。  相似文献   
550.
沈璐 《社会工作》2012,(12):37-39
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某街道的五户单亲贫困家庭子女进行深入访谈,从学业层面、情绪层面、人际层面分别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提出他们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以及社会工作有相应的介入空间。尝试从专业视角出发,采用赋权理论,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与方法。社会工作的介入,既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因家庭环境不良在学校所陷入的困境,提升他们应对学校适应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解决由单亲贫困家庭所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