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90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779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81.
朱金发 《南都学坛》2011,31(2):78-81
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到宋代形成学术讨论的焦点。结合司马迁提出这个问题的学术思想背景及其观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司马迁是在他父亲说法基础上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他父亲观点的发展,是一种附会的说法。司马迁认为孔子删述六经是承传先王道统,是为后代立法的盛举,自己的修撰史书也是同类性质的行为。他提出这一观点,目的是为修撰《史记》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新派古音学者普遍认为,一个韵部中往往包含有多个不同主要元音的对立,而且元音还有长短的对立。但是,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的诗歌押韵、《诗经》押韵以及《说文》谐声,都没有长短元音押韵的事例,只会偶见不同元音的韵母押韵。即便在有长短元音对立的语言里,新派古音学者所说的这些对立也不能鲜明地区分开来。《说文》的谐声系统、《诗经》的押韵系统以及少数民族的诗歌押韵系统均表现出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押韵原则。  相似文献   
83.
咏物诗是我国占代浩大的诗歌王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咏物诗佳作。尽管咏物诗名称出现于唐代以后,但作为文学文体意义上的咏物诗则萌芽于先秦时期。《诗经》中虽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诗,但它在描摹物态、借物喻人、托物起兴等方面对后世咏物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诗经》在咏物诗的流变发展过程中的导源作用不可忽视,它开启了中国古代咏物诗发展的序幕。  相似文献   
84.
荀子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各个学派的成就,构建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诗学理论。荀子规范了"诗言志"的概念内涵,剔除了其中的情感因素,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纳入这一理论中,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说发展到汉代儒家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他不仅提高了《诗经》的地位,而且将礼贯穿其中,认为学习《诗经》是为了认识并实践礼。荀子引《诗》主要是为其礼义学说服务,是先秦儒家将《诗经》政治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5.
<诗经>表现出的神道观念具有一种精英文化特质,而<楚辞>则呈现出一种俚俗文化气息;<诗经>所描写的神灵具有崇高性,标志着审美主体的理性成熟,<楚辞>所描写的神灵多有具象,表现出审美主体情感的真挚与酣畅;<楚辞>所表现的神道观念更注重情感的愉悦与失落,而<诗经>所表现的神道观念更注重理性的深化与升华,二者在相同的表现对象上体现出的审美异趣,更为清晰地呈现出各自所代表的文化性征.  相似文献   
86.
《诗经·商颂》与《诗经·大雅》中带有史诗因素的祭祀祖先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商、周部族对自己始祖的歌颂,以及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和尊重,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主体意识的进一步提高——由自然主体转变为社会主体,有了明确的"类"意识。但这种意识是是群体的,因为,这时的个人还没有能力离开集体独立生存,也就不可能产生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87.
诗歌的节律特点不仅取决于语言的特点,更取决于主体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范式。元音是最容易切分出来的乐音。因而古人选择押韵作汉语诗歌最早形式。先秦时汉语声词尚未定型,决定了《诗歌》韵式繁复的特点。《诗经》创作、整理主体瞽矇是职业巫师,擅长于巫术歌舞表演及审音。他们选择偶句韵为主的原因是:它能体现以和为美,错综为美的审美范式和原始音乐突出节奏的特点,适应巫术表演和瞽矇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88.
<易经>中的变通观念有深刻的发展变化思想,而变革现又存有明显的变革天命的观念,变通的根基是自强,变革的核心是合民意,变通观、变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实践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89.
我国古代曾以盛发高髻为美,因而在祭祀中戴假发是对参祭妇女的仪表要求之一。根据《周礼》及相关记载,《君子偕老》中出现的"副""象衣""翟""展"是王后在祭祀中专用的假发和服装。从祭祀的角度理解《君子偕老》,可以对诗歌有更深地认识。  相似文献   
90.
唐前田园诗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诗经》时代,两汉时期,魏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虽然唐前田园诗的创作还未形成气候,但已在题材内容、主题内涵方面确立了基本的表现范围;在创作方法、艺术表现上,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唐代田园诗的繁荣、发展作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