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6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598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4617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398篇
  2011年   523篇
  2010年   412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473篇
  2006年   384篇
  2005年   331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84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1.
近代以来,科技翻译有力推动了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化,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科技翻译事业仍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对科技翻译职业带来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探讨了当代科技译者面临的职业难题与对策,以及科技译者应具备的专业素养。青年译者宜利用好新技术,产出更优质的成果,并调整职业规划,将翻译与专业方向相结合,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以翻译为核心竞争力胜任多种专业工作。为应对科技文献的新特点,优秀译者需具备坚实的翻译能力基础、充分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基本的翻译理论素养。同时,译者还可培养编辑、写作等能力和专业敏感度、跨学科视野等综合素质,从而满足职业融合的需要。  相似文献   
92.
《匆匆》是我国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一篇散文作品,文章结构精巧,纯朴简练,文字清秀隽永,充满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然而对于其译本和翻译策略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张培基先生的译本很好地向英语读者传递了原文的美学价值,结合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充分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接受。通过以张培基先生对《匆匆》的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了“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以及“未定点”三个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在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同时探讨了张培基先生在散文英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93.
翻译中心智距离存在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难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难的原因有多种,涉及许多内在和外在诸因素,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成因是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心智距离”,即译者在语际传译过程中,受自身诸种内在因素的制约,不可能真正地深入到原作者的内心中去,与原作者同思维、共呼吸,与原作者的意旨彻底复合。当代西方流行的接受美学理论为这一现象作了很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94.
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汉字与中国化佛教两要素涵化而成的“汉译佛教词语”,久为东亚各国所通用。在中国和日本,汉译佛教词语构成宗教、伦理、哲学等领域的中坚概念。汉译佛教词语藏于汉译佛典之中,其形成期相当于佛典汉译期,主要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汉译佛教词语在中日两国间的互动,则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相似文献   
95.
近期,国内的西方文论研究开始出现反思趋势,西方文论本身也成为反思对象之一。反思过程中出现了对西方文论的一些误读,原因之一在于部分研究者可能忽略了自身研究奠基于译文之上的事实,将译文直接等同于原文,因而也可以说是翻译视野的缺失。在西方文论研究中引入翻译视野,即意味着基于译本进行的文论研究须与译本拉开一定的距离。翻译视野又包括转换意识、语境意识、差异意识三重内涵。转换意识即意识到译文是语言转换的结果,同时意识到由转换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性;语境意识是指意识到西方文论扎根的特定时空的文化形态及理论家的认知形态;差异意识是指对原作与译作所处时空差异的意识。翻译视野促使我们主动去了解西方文论在原语语境中的起源及发展,辩证地探讨其在译语语境中的适用性,有助于我们在西方文论译介热持续上升的今天,真正深入地理解与反思西方文论的内涵,更好地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推动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发展,建构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6.
隐喻是《楚辞》写作的诗学机制,隐喻翻译直接关乎目的语读者对《楚辞》内涵的理解与领悟。隐喻翻译应兼顾隐喻目的,以传递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为旨归。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观照,在达成所指目的时可以采用等喻或者换喻的方法,在达成语用目的时,可以采用转换意义、省略喻体的翻译方法。恰当的隐喻翻译,有助于塑造诗人爱国求索的形象,有利于目的语读者领会诗人笔下深刻的内涵,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7.
汉语古诗词往往通过设置空白激发丰富的言外之意。从认知的角度看,这些空白是诗人考虑到与读者共享一些知识而留在文中的缺省信息,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激活的认知结构的空位,他们必须调用认知结构的默认信息(包括框架的默认值、脚本的隐含序列、隐含的隐喻源域或目标域、隐含的转喻次域或主域)填补空白才能获取其中的言外之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须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认知知识和文化传播的目的,采取明示或保留缺省信息的翻译方法,也就是认知默认值的显译或隐译策略。  相似文献   
98.
李琼 《现代交际》2012,(4):35-36
文化翻译学者们认为,翻译作为最明显的改写形式,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正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从19世纪中叶到"五四"之后一段时间,中国出现了三次儿童文学翻译浪潮。在这股浪潮的直接影响下,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童话。  相似文献   
99.
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分析在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译必适境"的必然要求,对语境的分析、把握程度有时是决定译文成败的关键。由于日汉翻译本身的独特性,与英汉翻译相比,日汉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更要注重对语境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0.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如何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同时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其传播必将促进中国的对外交流,而专有名词作为语言文化的浓缩和精髓,其翻译在对外交流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