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2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中华“和文化”若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应厘清如下议题:1.中华文化缺乏跨文化能力的原因;2.到底什么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要传播什么;3.“一多不分”是“和文化”的特征:君子有“和”文化,小人有“同”文化;4.“一多二元”不是“和”文化;5.“和文化”是具有穿透力的文化;6.学习比较中西文化精神的阐释话语,是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根本能力。  相似文献   
102.
名学是先秦逻辑思想的重点和核心,名书则是名学逻辑理论的实际应用。成书于战国的《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名书。中国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扩展到应用逻辑领域。本文以《尔雅》为例,探讨了《尔雅》所体现的名实释义系统和分类归纳方法。可以说,《尔雅》所体现的逻辑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03.
由新发现的《戚氏宗谱》知道他的号为“缓耳”,又号“莞尔”,为清代泗州(今江苏盱眙)人。结合相关地方志和诗歌,可以考出戚玾出生于1635年,卒于1688年。他于1680年入选优贡,1681年到1685年在京求官,得候补县令。1688年入闽,此年秋冬之际病逝于返乡途中。除传世的《笑门诗集》25卷外,尚著有《泗州志》30卷。  相似文献   
104.
张桂萍 《云梦学刊》2002,23(2):10-13
屈原写《二湘》,利用了以湘江、洞庭湖为背景的神话与古史传说相互渗透融合的社会思潮,拓展了抒写的自由度,并通过对爱情心理的细致描写增强了神话人物与古史人物人性人情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性格内涵。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可以窥见先秦诗体的演变趋势及其与神话古史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5.
《墨经·小取》"是而然""是而不然"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而然"、"是而不然"是<墨经·小取>研究推论时提出的两种重要情况."是而然"的形式可从语法形式与逻辑形式两个层面加以讨论.可以证明,"是而然"的逻辑形式是有效的,故"是而然"是有效的演绎推论."是而不然"诸例看似与"是而然"相矛盾,其实深入分析就可发现,诸例严格来讲并不构成"是而然"模式反例,因此,"是而不然"的存在实际上不影响"是而然"式推论有效.  相似文献   
106.
道家文化对于二月河、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思想精髓不仅使二月河、唐浩明获取了匡扶人性扭曲的有利资源,其关于个体独立的精神诉求也启悟作家以一种大胆超异的视角去把握历史的内在精神,并取得了成功。考镜道家文化对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滋养,对于学术文化视野下拓展历史小说研究畛域,加强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老子并非姓李名耳,《老子》其书的作者为春秋末期的老聃,老莱子、太史儋与《老子》一书并无干系。郭沂提出的楚简《老子》的作者是老聃,今本《老子》的作者是太史儋的观点是难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8.
彝族历史神话电视剧本《支格阿尔》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民族志。该剧用诗化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塑造了彝族文化英雄人物支格阿尔的形象,再现了古代彝族社会的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研究民族学、语言学、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提供了活态的非物质文化记忆遗产。  相似文献   
109.
《二拍》中的女性,不论是良家妇女还是青楼妓女,同样可以享有自我主宰婚姻爱情的权利;而且也有才情智谋,并不逊色于男子。承认女子是独立自主、有行使权利的自由和才智能力的个体,是凌蒙初进步的女性观念的折射。  相似文献   
110.
“述而不作”与“辞达而已”均出自《论语》,且都是富含诠释学精诣的命题,前人多分别进行过论述。今将两者放在同一个诠释学理论的平台上,以求更好地揭示出这两个命题间的内在关系。我们今人对“述而不作”的理解是建立在“辞达而已”的基础之上的,“述而不作”对元典或经典的诠释态度最终凝结于语言得以表现,“辞达而已”恰好囊括了我们对“述而不作”诠释的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