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7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社会开始相对独立起来,农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被合理利用,农民被浓厚的丧葬意识观念所束缚即是突出表现之一。当前农民丧葬意识观念浓厚,主要表现在农民有着很强的风水观念,农村社会的跪拜礼太过复杂,丧葬程序越来越繁琐三个方面。由于农民的丧葬意识观念日趋严重,使得文明农村的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无论对于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82.
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过程,就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交锋、冲突、融合的过程。以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之宏观研究,没有对文化进行进一步细化,限制了研究的深度。从理念与符号的观点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都有各自的理念与符号,两者之间的冲突与调适,应该得到更深层次的开掘。 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基督教徒不仅借助基督教理念来质疑传统文化,他们往往还用基督教理念来附会来解释一些现象,甚至赋予乡土文化以新的意义。在传统的理念失落之时,假如基督教的这一理念得到更广的传播,入们只知道这一理念,那么乡土文化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尽管符号可能还一样,但理念已经被置换了,这是乡土文化变化的规律之一,只是这次用来置换的是基督教的理念。  相似文献   
83.
在诸多限制条件下进行福州左海公园风情园的设计,巧妙构景,因势借景,注重环境对人造景观的衬托效应,同时对以人造景观为主的园林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4.
张芸 《唐都学刊》2003,19(3):65-66
《海关》是一篇与《红字》相关的文章 ,应该被视为《红字》的引言 ,它有助于我们避免仅仅从《红字》本身解读作品的偏颇 ,使人们对《红字》的深刻性和警示性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5.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宴客习俗上有很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等问题都是由于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造成的。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更好的表现,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宴客习俗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这样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中西文化,扫清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86.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一汉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以该村的丧葬仪式和祭祖仪式出发,试图分析该传统汉族社区的民间信仰体系,以及当地汉族居民在这种信仰体系中的宗教体验和宗教心理。通过对仪式过程进行深描,解析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对当地社区的整体影响和功能。  相似文献   
87.
从感性学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祭侄文稿》研究的力度明显倾向于审美的一端.而从审丑维度剖读《祭侄文稿》,全篇有肥笔太过和用笔失误太多等的“缺陷”。但颜真卿用情感节奏驾驭书写节奏,用书写节奏表现情感节奏,凭借章法布局与情感节奏巧夺天工的融会而化丑为美,《祭侄文稿》堪称艺术丑表达的典范。  相似文献   
88.
丧葬,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人死之后,如何处置遗体,采取何种方式埋葬,它既显示了人类对生死现象的神秘观念,也反映了人类对自己生存、发展和消亡的认识过程。文章对藏族《格萨尔》史诗中的丧葬习俗进行透视,对藏族丧葬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及史诗中丧葬的形式与地理环境、宗教、原始生态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藏族葬俗的思想及其它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史诗中的葬俗。  相似文献   
89.
自古以来,丧礼就是中国最为隆重的礼仪之一,宋代也不例外.就现存资料来看,宋代士大夫阶层提倡实施规范的丧葬礼节,并为此不懈努力,他们不仅继承总结先秦以来儒家的丧葬制度与理念,而且也依据宋代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改进完善,进而形成为一套较为系统的"礼法".这些礼仪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有些甚至成为朝廷颁布的政策或法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礼法"未必完全符合两宋社会现实,因而民间丧葬之"俗"便成为庶民百姓约定俗成的惯例.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却也相互协调,进而共生共存,这是宋代丧葬民俗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90.
魏怡 《阴山学刊》2011,(6):51-55
在提出典型美与活力美这两种美的形态之前,罗斯金首先评论了四种他认为对其美学思想构成一定威胁的美的观念——美即是真,美即有用,美来源于习惯,美取决于联想。在对这四种美学观念的分析中,罗斯金以神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也可窥见一斑:美是上帝神性的永恒显现,能够将上帝的荣耀展现于我们面前,升华我们对上帝的赞美与崇拜。美具有永恒不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