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民族学   92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405篇
理论方法论   125篇
综合类   1869篇
社会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基本上实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此后十多年间,试图通过军事打击以制服匈奴;漠北之战以后,又代之以政治招抚为主、军事威慑为辅的策略;汉武帝以后,汉王朝对匈奴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汉匈双方虽有君臣名分,实为兄弟之国。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是与其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汉匈双方的力量消长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2.
田汉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所从事的戏剧运动,都有日本戏剧及文艺思潮的重要影响。田汉的戏剧形式得益于秋田雨雀、菊池宽等剧作家。田汉所推崇的"新浪漫主义"戏剧理论则源于厨川白村,表现了"灵的极致"与"人类之爱"。田汉所从事的戏剧运动,则受到了坪内逍遥领导的文艺协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汉赋“受命于诗人 ,拓宇于《楚辞》。”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 ,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 ,故有“楚艳汉侈”之说 ;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 ,具有抒情述志 ,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 ,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 ,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 ;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 ,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 ,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 ,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 ,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 ,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相似文献   
104.
冯惟敏在其《海浮山堂词稿引》中提到的《山堂缉稿》一般认为已经佚失,对其面貌也有不同的推测。本文认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海浮山堂诗文稿》,就是《山堂缉稿》。借助这部《山堂缉稿》,我们今天读到的冯惟敏的作品(杂剧、散曲除外)大为丰富。于是,以往冯惟敏研究中的许多问题有了重新认识的可能,对冯惟敏的分析也得以更加深入。《山堂缉稿》为冯惟敏研究、为明代的散曲、戏曲研究提供了更深厚的材料基础和论述空间。  相似文献   
105.
西汉人口数量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初至武帝前期(前202年—前130年),西汉人口由1300多万增长到3400万左右,是人口的快速增长时期;武帝中后期(前129年—前87年),由于战争等原因,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全国人口进入增长停滞期,甚至显著下降,武帝末年人口减少到2800多万;昭帝至平帝元始二年(前86年—公元2年),社会较为安定,西汉人口又进入增长时期,并达到5900多万的高峰。但此数字,并不是西汉末年全部实际存在的人口数,而仅仅是以郡国为基础列入政府版籍的“编户齐民”。实际人口数应加上:隐匿人口,宗室、列侯及奴婢人口,西域都护管辖地区的人口及以属国方式管辖的少数民族人口。西汉末年人口总数可达6400万。  相似文献   
106.
两汉是我国古代经学全面确立时期,也是经学获得繁荣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经"是对于一部分儒家典籍的专指与特称,"经学"则是以诸经为对象的阐释、考辨、研究之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是始见于汉代经学史的两个不同派别或学术系统,两者的各自发展和交互论争贯穿于两汉,也影响到后世。两汉四百年经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成绩在于保存和整理了一批重要的儒家经典,贡献了一批有多方面学术价值的经解、经注,并在治经的若干原则、方法上形成了"汉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7.
赵沛 《南都学坛》2003,23(4):7-10
豪族之家,指贵族、官僚和富豪之家。这种家庭往往是“门宗广大,姻亲众多”,但是,同居共财的大家族生活并不是这些豪族之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形态,东汉以后所谓“推财让弟”、“推财兄子”、“推财弟子”的记载比比皆是。正说明分财异居现象之普遍,真正同居共财者还是十分罕见的。  相似文献   
108.
儒家之善被称为"人道",在于它生成意义。善的意义并非单向的解读,而是解读者彼此之间的感通与共识。从感通而言,善的意义包涵生生之仁与修身实践于一体,但在现实的挤压中却走上狭窄的路。  相似文献   
109.
《青史演义》是尹湛纳希的代表作,开蒙古族长篇小说之先河。作者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大量吸收和借鉴汉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吸收和借鉴儒家思想,以儒家的"礼"来规范13世纪的蒙古族社会;以"孝悌"、"信义"等思想来规范当时人际关系;受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神化真龙天子意象,形成神圣和谐的宫廷龙凤意象。这不仅显示作家的时代理想,同时也促进了蒙汉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0.
才性问题作为汉末探寻理想人物素质标准的公众话题,历史渊源久远。它在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人性论对政治人物的设想而深化,并因汉末士大夫、太学生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社会冲突体现了传统才性观的危机而诱生对传统才性观与现实矛盾的理论思考,使政治问题上升为思想界中的哲学问题。才性问题在作为政治问题的表象背后,蕴含了思想文化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