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6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496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61.
反讽:女性的身体叙事——萧红与萧红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身体叙事”是萧红文本的一个潜在的内容与姿态,在文本中,女性身体不仅成为萧红作品中的“生死场”,而且更是小说获得内涵和意义的根本来源。萧红似乎对自身的情感与女性的命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女性独有的身体经验成为她从事文本建构的基本手段。生育、病痛与死亡是作家诠释女性“身体叙事”的独特视角,女性与男权社会乃至整个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成为身体的悖论。女性作家用反讽的姿态作了一次“致命的飞翔”,在语言的狂欢与回忆的空间中获得身体与性别的认同。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萧红将自己写进了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  相似文献   
662.
在极少数出身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学者中,胡良桂是有代表性的一位。十余年来,他在为中国比较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比较文学原理研究上,他建构了自成一家的“世界文学”体系;二是在具体实践中,他自觉地运用“平行一贯通”法,超越了“X比Y”模式的局限,发现了诸多世界文学的规律;三是他揭示出比较文学精神的内核:“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663.
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博大精深,是其在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环境理论,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当前,积极总结和弘扬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对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64.
朱希祖与胡适都是民初北大的著名教授。朱希祖是章太炎的弟子,是章门在北大的代表人物;而胡适则是当时北大英美派的精神领袖。朱希祖与胡适在北大校政、新文化运动以及学术往来上均有过良好的关系,但最后还是由合而分。他们相互关系的嬗变是当时北大太炎一系与英美派历史关系的折射。  相似文献   
665.
新发现的胡适轶文《中国的小说》系国内首次发表,是作者小说史观的一次系统表达,不但可以填补胡适思想研究中的一个空白,而且在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相比,这篇讲演明显具有更加开放性的世界眼光,同时又强调要把小说的研究和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无疑是开拓了一条新路。然而,忽视民族特点的坚持,在此文中也很明显,这也暴露了他的小说史观中的某些思想局限性。  相似文献   
666.
胡煦易学以象数运动为基础,提出了《周易》“贵阳”的观点。“贵阳观”模拟了太极的宇宙生成和本体特征,并将传统伦理思想的心性体用范畴囊括进来,使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象数体例中得到更为圆融的表达。虽然先验德性的道德本体不容易通过认识达至,但可以经由非认识论的方法体验和领悟。道德体验的过程即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的修习过程,其目的是将人欲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以坚强的志向彰显通达的工夫,以期达到中和、率性的境界。  相似文献   
667.
胡风提出了"人民群众身上普遍存在精神创伤"的问题.在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他认为,不能因为"大众"成为现实革命战争的"主体"而盲目地迎合和赞美"大众",封建文化对"大众"具有"麻醉"作用.对封建主义和封建意识及其所造成的"精神奴役创伤"的揭露批判,是其文艺思想的一个主题,这一思想在当代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