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10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61.
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与哥特小说的关系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模仿说与讽刺说各有理据。一方面奥斯汀模仿哥特小说某些人物及其情节上的套路,发展她自己的哥特版本,推进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她在借鉴哥特框架的同时给予其嘲弄与调侃,达到期待中的反讽效果。小说《诺桑觉寺》正是这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2.
超越与创新——简·奥斯汀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后期的英国小说家多数是女性,她们作品中描写的也多是女性的情感和命运。这些小说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或是温柔顺从的天使,或是怪诞的疯子和魔鬼。简·奥斯汀勇于挑战传统的女性观,通过在其小说中塑造多元化的女性角色以及探讨她们所面对的问题,颠覆了传统刻板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3.
《诺桑觉寺》是简.奥斯丁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相比较简.奥斯丁其它五部作品而言具有明显的三大新特色:第一次以基督教的道德标准严厉地惩罚了不遵守婚姻道德的人;第一次完全让金钱决定婚姻的成败;第一次让一位非传统性的女主人公以成功的女主人公姿态步入幸福婚姻殿堂。《诺桑觉寺》也因而被评论家称为奥斯丁最特别的小说。  相似文献   
64.
对《傲慢与偏见》中两位女性人物伊丽莎白·班纳特与夏绿蒂·卢卡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比,阐释了两位出身相似、社会地位相当的女性最后不同归宿的原因.奥斯丁对伊丽莎白这一正面人物的肯定和高度赞扬充分体现了她进步的女性主义意识,这在当时乃至于现在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5.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为哥特形式注入现实的内容和激烈的情感,使之表现现实、激情与美好愿望;并利用"疯女人"的一把大火完成了对"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的改造,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爱情理想,借助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振撼人心的力量,表达女性对于男权文化的反抗,实现了其与男性的平等对话.小说超越了哥特传统及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主流,把浪漫主义很自然地移入现实的土壤,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6.
The im age of Jane Eyre has been appealing to readers sinceshe was created in 1847 w ith her great courage to rebel againstthe upper c lass and the pressure of the soc ial conventions.Butshe is not perfect,for she is not ab le to overcom e the lim itation…  相似文献   
67.
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看,勃朗特姐妹的传世之作《简.爱》与《呼啸山庄》在他者的隐喻和身份认同方面对于英国的帝国殖民同样具有强烈的反讽性,然而两部小说对他者角色——伯莎.梅森和希刺克厉夫的不同处理又使得妹妹艾米莉的《呼啸山庄》较之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更具颠覆性。  相似文献   
68.
《简·爱》的爱情主题和女权思想均与小说的基督教叙事密切相连。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别考量作家童年生活的宗教氛围、小说文本的基督教叙事传统和对这种传统的创造性叛逆,来论证小说皈依与反叛、神性与人性相结合的复杂宗教叙事体系,进而反映作家在基督教思想方面的矛盾性,并深刻理解小说文本的“宗教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69.
小说《维莱特》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绝世之作,在国外文学评论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我国却鲜为人知。通过两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的创作由来,并从中感受作者的心境以及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0.
《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太太无知粗俗、愚昧依附、自我迷失,反应了当时女性主体意识缺失的社会现状,诸如女性智力教育权利的被剥夺、婚姻的依附以及人格魅力的缺失等等。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通过对贝内特太太和追求独立女性意识的伊丽莎白的对比分析,凸显了奥斯汀所倡导的男女智力平等的教育观、爱情第一的婚姻观、独立思考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