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408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0 毫秒
71.
Reciprocity has core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basic human living conditions: our social nature is founded on reciprocal relations, and reciprocity strengthens the ties between people. Reciprocity-based anthropology is a kind of cultural logic, one that stre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Fundamentally, it involves studying forms of the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 involved in complementary differences. This perspective reconciles differences, creating a communicative space for diverse cultures’ coexistence, symbiosis and sharing. The various channels formed through human activity include ways in and ways out, constant incomings and outgoings, the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ways of life and ideas, and complementarity. The launch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cludes channels with multipl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so research on this topic involves the analysis of society and culture based on roadways rather than locations.  相似文献   
72.
大量域外植物入华是汉武帝时代丝路开通后的结果,外来的植物引种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推广。域外传入的植物用途主要有观赏、食用和用作香料、医药等方面,域外植物的引进改变了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丰富了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于中国中古社会的农业生产、饮食文化、医学医药、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关种植技术的记载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述中,反映了这些外来植物在这一时期广泛种植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实际情况。域外植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3.
选取“一带一路”重点涉及的五大区域18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引力模型测量区域物流引力大小及地区引力总量,构建区域物流网络模型。在明确现有模型的特点和“一带一路”对物流网络目标要求的基础上,考虑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和区域间差异情况,给出优化方案及优化后的物流网络模型,指出中国区域物流网络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建议,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Asia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China’s neighborhood strategy. Geographicall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aces the countries of Asia or China’s neighbors in the first place. Asia is clearly marked by an imbalance in and “abs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is “absence” is two-fold: it is expressed on the one hand as a lack of unifie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on the other as the inability of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o truly participate i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reby gain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rule-oriented nature of exist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mechanism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s a new typ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displays an orientation towards development. All exist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rrangements, regardless of their form, establish specific rules on access thresholds,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member countries, schedules and roadmaps,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and so forth. This is not the case for the Belt and Road, which is not predicated on specific rules, but establishes its overall framework by orienting itself towards development. Overall,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s helpful not only in overcoming the inherent defects of 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but in responding to the new challenge of anti-globalization. This is an institutional public good that China offers to Asia and to the world.  相似文献   
7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中广东区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系统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函数及综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广东区域城市群综合协调发展情况总体较好,但城市之间差距较大;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迫在眉睫,广东21个城市中,经济、社会与环境三大子系统均衡发展的城市1个,某个子系统发展指数滞后的城市6个,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滞后的城市14个;珠三角地区各城市协调等级全部属于协调类,从协调度评价结果分布来看,已经形成梯度发展的态势;粤东城镇群、粤西城镇群和韶关都市区协调度和协调类型明显逊色。依据此结论,论述了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核心,落实振兴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各区域城市应结合自身特点加以调整发展,利用“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和战略机遇提升城市协调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76.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位于太行山东麓,当地生态脆弱,地势复杂,却保持近 800 年的稳定发展。 王金庄村位于系统核心区,文章通过对其村落道路进行民族志的描述,揭示道路在空间与功能上的分类,推动了本土知识的形塑;在此基础上,村民共有的修路技巧与记忆则构成社会网络,促进了村落文化的融合。 道路是乡村与城市的分界,也是故土与远方的联结;是传统与现代的分割,也是本土知识与现代知识的融合。 以道路为核心的社会网络,是村落在现代化过程中应对风险的源头活水,是实现村落稳定的平衡点,更是实现村落永续发展的内生性力量。  相似文献   
77.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应对经济"新常态"下行压力的重大举措,与沿线国家开展项目对接则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起点.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及宗旨,分析了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项目对接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及其他风险,并据此提出要以政府顶层设计、宏观对接为主应对政治风险,以企业微观对接、跨国经营为主应对经济风险,同时结合政府职能及企业市场化经营来形成国家竞争力,以有效规避其他风险.  相似文献   
7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3—2015年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次修订版)》的分类标准,将国际货物贸易商品分为10个类别,并采用地理区域划分法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划分为7个区域,通过测度相对贸易优势指数与双边贸易综合互补性系数,分别从时点、时段两个角度以及区域、国别两个视角考察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相对于初级产品部门而言,我国工业制成品部门的对外贸易竞争水平较高;在对外贸易相对优势方面,仅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动植物油脂及蜡2个类别逐年上升,其余8个类别均处于下降或波动态势.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的可拓展空间较大,双方贸易互补性产业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我国对外贸易的风险,并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79.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中韩自贸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各国早已摆脱了单一发展的模式连成一个整体,创新合作机制、寻求新的合作方式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中韩自贸区的建设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是在新机遇与新挑战下,我国同周边沿线各国一道,积极探索国际发展新机制与构建新型国际格局的有益尝试。本文从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网的视角出发,着重研究中韩自贸区建立的必要性、必然性以及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其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对巩固地区繁荣、稳定地区局势、加强各国交流、构建世界新格局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80.
15世纪初期,瓦剌(亦称西部蒙古)势力强大起来后,即与明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发生着重要关系,构成为西北民族关系的特殊局面。首先是对丝绸之路要道——哈密的争夺,双方经过三十多年的反复较量,明朝政府苦心经营的哈密、沙州、罕东、赤斤蒙古诸卫地区,落入了瓦剌之手。其次,虽在关系紧张时期,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也仍然不断。瓦剌首领及其大小头目既接受明王朝封官授赐,又贡使“络绎于道,驼马迭贡于廷”,联系密切,蒙、汉等各民族间的民间贸易更是往来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