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8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59篇
民族学   55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860篇
理论方法论   140篇
综合类   4099篇
社会学   4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333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451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43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400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302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298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张衡在汉魏文学诸体的传承中具有相当关键性的作用,他承前人而续作的文体有都邑赋、畋猎赋、述志或宣志赋、伎艺赋、设论、七体等。张衡的辞赋作品不仅有继承之功,在题材和体裁上也有创新。张衡的赋作明显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从诗歌成就来看,张衡对“汉魏风骨”中“风”之方面的贡献颇多。  相似文献   
42.
晚清诗界革命主张以新意境和新语句入诗,但又不能摆脱和突破旧诗格调,诗界革命未能成功。中国新诗的创立,不能无视或绕过近代诗歌改良运动的主张和实践。近代诗界革命是“五四”新诗革命的先驱,它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前奏。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危机,是中国新诗产生的巨大背景,新诗运动的目的、方向及价值取向均取决于此。对新诗社会功利的超常重视,是新诗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格律与自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新诗。  相似文献   
43.
冼夫人与民族团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冼夫人是 6世纪时岭南俚人的首领 ,她一生的活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力阻攻战掠奴 ,惩治贪暴、化解民族矛盾 ,鼓励俚汉联姻 ,加强封建制度、加速岭南地区的汉化进程 ,从而促进了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4.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 ,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 ,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的恭敬、赞美和依恋 ,《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 ,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送行鬼魂的过程  相似文献   
45.
诗歌一般拥有新鲜的、独特的想象、又常被说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而且语言特别优美和精练。比喻、象征等手段用得多而巧妙。但是在视觉方面,诗人也有所创新。这表现在书写形式变异的英文诗和中国的回文诗。本文通过分析麦克高夫和卡明斯的两首英文诗,以及苏轼等人的回文诗,探讨中外诗人力图通过书写形式的安排,从视觉方面展现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46.
侠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早有,随时代发展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特色。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梁朝偏安南方一隅,其文人咏侠诗不仅反映出独特的时代风貌及前代文学影响,也体现出文人独特的心态及文风。文章从梁代文人咏侠诗的审美现象--诗中豪气、地理及季节特点、侠的佩带物及表现的知遇情结,仍可找出诗中深藏的文化根源,及梁代文人咏侠诗得以呈现别具一格的审美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47.
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月下的李白,充满了对故乡、故人的深情眷念;对平民、女性的朴素情怀;对人生、宇宙的深沉思索;对诗意人生、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伦理情感、生命关怀、宇宙意识、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48.
叶芝诗歌以东方神秘主义的象征著称于世。玫瑰、狮身人面怪、天鹅和螺旋是叶芝诗歌中具有凸现主题意义的意象。其来源有二 ,对《旧约圣经》抒情诗风格的继承是叶芝诗歌抒情性的直接来源 ,东方神秘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对中国和日本诗歌的模仿学习是叶芝诗歌抒情性的间接来源  相似文献   
49.
从外在的社会发展和内在的心理适应两方面分析李贺诗风的产生,指出李贺诗作瑕疵的产生是理想破灭后形成的叛逆性格决定的,为了避讳,诗人以飞白、含混 、偷梁换柱、分散、谐声等苦心孤诣的方式,包涵 了依稀可辨的反叛意识。  相似文献   
50.
该文主要就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并探索产生他们诗风相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