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8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54篇
管理学   31篇
民族学   6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688篇
理论方法论   150篇
综合类   2720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志红 《学术探索》2012,(12):113-116
李达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赢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启动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以经济现代化为核心,涵盖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李达的现代化思想体现了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向往和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化思想伴随着李达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不懈追求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三层涵义:从形式上说,它是一个涵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化大众的双重辩证结构体系;从内容上说,它表现的是一种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从现实的政治生活上说则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63.
武云 《东方论坛》2014,(6):71-74
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文化存在"信仰缺乏症",带有宗教特征的巫文化与主流文化结合,部分地满足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需求,表现出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占位效应。在当下中国,由于大量具有宗教情结人口的存在,宗教信仰作为一项次好的选择,能够发挥对邪教的文化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64.
Critical realism has been an important advance in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because it develops a qualitative theory of causality which avoids some of the pitfalls of empiricist theories of causality. But while there has been ample work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realism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re has been noticeably less work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ical critical realism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is seems strange especially since the founder of the philosophy of critical realism, Roy Bhaskar, employs and develops a range of dialectical concepts in his later work in order to extend the main tenets of critical realism.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raw on Bhaskar's later work, as well as Marxism, to reorient a critical realist methodology towards a dialectical approach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demonstrates how dialectical critical realism can begin to provide answers to three common criticisms made against original critical realist methodology: that the qualitative theory of causal powers and structures developed by critical realists is problematic; that critical realist methodology contains values which prove damaging to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at critical realists often have difficulties in researching everyday qualitative dilemmas that people face in their daily lives.  相似文献   
65.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社会哲学思潮,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足,并生根发芽,这绝不是偶然的文化事件和历史事件,它们彼此之间肯定有着契合之处。当前,在新的历史大环境下,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关联性,将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最可靠的理论保障。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有效梳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从社会形态理论的前提出发,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视域为主线,研究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即生产力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生产方式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和人的发展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以及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生产方式视域以生产力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力视域,人的发展视域以生产方式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方式视域,从而得出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的概念。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立、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准确全面地认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新世纪、新实践和新任务要求中国人重新准确地全面地把握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67.
袁琳蓉 《民族学刊》2014,5(3):59-66,126-127
宗教现象是民族学者了解羌族文化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对羌族宗教研究作回顾与反思有重要价值。二十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民族学者陶然士以传播论为依据,认为羌族是希伯来人的子孙后代和一神论者。三十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以鲍亚斯的文化相对主义研究羌族宗教信仰,批评陶然士的观点。中国民族学家胡鉴民以功能论来论证羌族原始宗教是羌族文化的本质。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中国民族学者结合了欧美以及我国民族学的传统,对羌族宗教信仰进行研究,基本上与前辈一脉相承。不同之点,过去是筚路蓝缕,现在是日渐茁壮。胡鉴民认为宗教是“羌族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的概念,促成了一种新形态的研究模式,其影响是深远的。学界对白石崇拜信仰研究已逐渐成为羌族研究里的显学。  相似文献   
68.
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重要代表之一的埃尔斯特,从质疑和批判的角度,引入方法论个人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解释,以期实现其合理性。他的这一举措及由此引起的学术界的大探讨推进了对其方法论个人主义研究,对其他相关的研究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关注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及其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9.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空前扩大了大众话语权、瞬间诱发了信息爆炸、极大促进了信息透明、强力突出了草根性。微博的上述传播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微博视域下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策略应包括: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夯实群众基础;整合新媒体信息资源,创建微博理论传播的新模式;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律宣教,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微博生态;强化高校的育人和文化传播功能,服务马克思主义的微博传播。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In light of discussions around the common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Karl Polanyi’s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and F.A. Hayek’s The Road to Serfdom, this article puts these texts – iconic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democratic and neoliberal political theory – into conversation with Michel Foucault’s subsequent, influential critique of neoliberalism,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 There are interesting points of contact in the way each text constructs its argument, even as they arrive at distinct positions vis-à-vis the material and subjective nature of market society, while nevertheless sharing an opposition to Marxian approaches. Yet the work of Polanyi and Hayek’s Marxian contemporary, Luká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offers precisely a cri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s, liberty and society in which the material and the subjective need not be read as antagonistic. It is thus also examined here, in an effort to shed light on how discussions of contemporary neoliberalism are fram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