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8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54篇
管理学   31篇
民族学   6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688篇
理论方法论   150篇
综合类   2720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为了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需要从方式、方法层面进行分析。在深耕教材的基础上,发现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在融入习思想时,依据不同内容主要采取了文献参考式、引入说明式、说明原理式、补充创新式、替代更新式等方法。为有效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针对教材中对习思想融入的不同方式,可以因内容分别或组合选择活动拓展法、课前一语法、习近平话语中心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转化过程中,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转化有法但无定法;在转化的内容和方法的关系上,必须坚持内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从习思想和教材整体视角审视转化,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思政课的价值引领方面,必须处理好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把转化最终落脚于价值转化,使习思想真正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72.
和光翰  和少英 《民族学刊》2020,11(1):66-75, 136-138
金平傣族是一个跨中越边境而居的特殊族群,可细分为白傣、黑傣、普洱傣以及曼仗傣等四个亚族群。由于历史渊源、分布地域的不同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其信仰文化具有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不尽相同的特征。本文在长期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平傣族的多重信仰文化进行初步探析,认为金平傣族的信仰文化呈现出以民间信仰和南传佛教信仰为主、兼有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信仰的多重信仰文化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多种信仰文化长期交融与变迁的结果。这一结论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界对傣族似为“全民信教”(信仰佛教)或“双重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的简单化认识。  相似文献   
73.
唯物史观创立以来,给哲学甚至整个社会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一直吸引着思想家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西马”早期代表人物能科学地理解唯物史观,甚至能对经典理论进行有益的创新和补充,后期代表人物与唯物史观越走越远。“后马”对唯物史观的态度主要是消解与颠覆,其理论“创新”也基本上与唯物史观相背离。我们必须用坚持和发展的态度、严谨科学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范式。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也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加以革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4.
任何理论的演化都无法脱离其所属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演化历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融入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化过程与中国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结合的过程,包含着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是指在国内外形势之下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书斋到世俗、由被少数人推崇到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历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统一的基本途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演化过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不断融合。在当代中国,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对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5.
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价值追求,只有在始终坚持将其基本的原理同本国、本民族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科学发展观的整个理论体系和所有实践活动,都全面、深刻、系统、科学、严密地体现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其坚持的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能动性价值追求;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事物发展要求系统性、全面性、平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价值追求;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体现了在推进事物发展中重视实践、尊重客观、讲求方法、促进社会事物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最大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6.
法治总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它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而抽象存在。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去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建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的法治建设遵循马克思主义有关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反映的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对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反映。那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法治建设二者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试图通过论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客观地揭示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7.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应以创新思想为指导,遵循历史整合性、现实整合性和实践整合性的"三性"整合路径。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得到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8.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根植于现实的土壤,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在理论上不断丰富的命题。它之所以发生,是理论自身的内在要求和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探索其历史进程,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基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它的理论前提。以解决时代问题为中心是它的基本目的,坚持世界眼光科学判断世界形势是它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9.
陈莉莉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41-42,108
推广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隐性教育方式,当前以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进一步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营销力度,不断提高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的现实影响力;努力建立红色文化精神产品体系,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市场渗透力和感染力;着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不断增强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验性认同。  相似文献   
8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是指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呈现出的科学性、价值性而产生的一种能够使人民群众认同并自觉地遵循和实践的力量。从概念、构成、尺度切入,是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三个重要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