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3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人本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对社区教育的一种更高追求。NGO蓬勃发展的时代机遇、自下而上的网络组织形式、利他助人的服务理念、扶弱济困的价值取向与人本社区教育价值观耦合,成为践行人本社区教育的新型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22.
"善治"描绘的是国家与公民个体对社会管理水平的良好期待,即实现有效治理。单中心秩序模式的超负荷运作呼唤新的制度设计,善治语境下的社会管理体制更强调多元合作、参与治理。社区NGO在吸纳散居社会个体、搭建国家-社会互动平台的基础上随之成为治理主体一极。多极非均势治理主体的复杂博弈同样引发一系列问题:主体权力边界模糊、自治力量分化、社会网络空间缺失、治理主体单一、信任危机频发,治理模式下的社区NGO困难重重。社会资本理论在摒弃纯粹理性经济范式的基础上突出了对沟通文化的考量,其所倡导的网络、合作、信任等范式也为走出社区治理的博弈困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23.
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是中国社区建设所依仗的三大结构性力量,积习而成的“两头强.中间弱”的态势呼唤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当前中国社区建设正处于发展中的瓶颈期,治理主体单一、信任缺失、互惠失范,理性选择范式在解释社区NGO的治理功效上缺乏文化与微观层面的考量,并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框架,而社会资本理论中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信务——信任、互惠、合作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为社区NGO冶理的合理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范式。  相似文献   
24.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科学构建公共危机治理体系成为理论研究的现实课题,基于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应对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应该让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到公共危机治理体系中,非政府组织以其志愿谋公益的精神、能够有效整合应急资源、危机治理的专业化和专门化及较强的行动力等优势应该成为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合作伙伴。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的正常阶段、预兆阶段、爆发阶段、恢复阶段可以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但当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还存在立法缺失、衔接有缝、自身实力不足、公共信任度不够等问题,需要政府转变观念,科学设计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25.
本文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主要思想,从对Y机构"一个社工多个婆婆"现象的分析出发,探讨Y机构与政府之间的依赖关系与不对等权力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转变这一关系现状的行动策略:资源转化、资源拓展与资源控制。  相似文献   
26.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不图物质报酬而自愿为推动社会道德文明所开展的公益服务活动,它具有服务的志愿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等伦理特征。其鲜明的伦理属性决定它在提高公民的道德认识、丰富公民的道德情感、强化公民的道德责任和增强公民的道德能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This case study examines framing as an essenti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used by women's rights NGOs a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evels. The article us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 originally developed by political scientists Keck and Sikkink (1998),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relations’ efforts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of women's rights NGOs around the world. Suppor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these NGO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mocracy building and contribute to women's empowerment efforts. However, an examin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used by these NGOs to help implement the Platform for Action—the UN-promoted agenda for women's empowerment—showed that the existing frame of women's rights as human rights may not be successful in all contexts. This study argues that at the domestic level the issue of women's rights needs to be presented in greater detail than the current human rights frame allows it to be.  相似文献   
28.
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承认,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造成了冲击和挑战。社会管理体制和技术的创新,允许辽宁省非政府组织通过提供综合志愿服务、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参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和加快基层民主进程,补充政府能力和资源的不足,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果。为了确保辽宁省非政府组织继续健康发展,并积极地服务社会、参与治理,需从社会治理的制度支持和非政府组织的主体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29.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widespread notion that post‐apartheid democracy can be deepened and civil society strengthened by NGO activities in the sphere of public debate and participation. I focus on a number of interrelated processes which I argue may compromise NGOs' ability to expand the public sphere: first, donors' overwhelming focus on NGOs as the sole representative of civil society may contribute to a homogenous and institutionalised public sphere; second, the tendency for NGOs to be drawn into partnerships with government bodies and corporate sponsors casts doubt on their ability to open up spaces for critical public debate. By directing attention to popular movements as potentially offering a site for the production of critique, NGOs' relationships to such movements are examined. It is argued that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processes of NGO‐isation and reformism by which NGOs themselves come to define what civil society should be and may consequently contain counterpublic spheres.  相似文献   
30.
流浪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救助是儿童福利事业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命题.随着社会发展,民间组织快速发育,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浪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救助工作中,政府对我国的儿童保护提供了制度上和物质上的双重保障,而民间组织则发挥了整合社会资源,弥补政府资源不足,推动服务专业化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多种着眼于儿童发展的科学救助模式.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民间组织的救助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弱势儿童救助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